〈社論〉再爆虐童,政治口水別蓋掉究責、補洞

一歲多男童疑似遭保母虐待致死,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憤怒、痛心、難過,但陳建仁的憤怒、痛心、難過,甩不脫社會安全網屢現破洞的責任。(中央社,資料照)

劉姓保母姊妹疑似聯手虐待兒福聯盟委託照顧的一歲多男童致死,再度震驚社會,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憤怒、痛心、難過;但根據衛福部的統計,去年全台灣兒少通報事件突破十二萬件次,較前年暴增大約兩成,顯示台灣對於兒少保護的努力仍然遠遠不足,陳建仁的憤怒、痛心、難過,甩不脫社會安全網屢現破洞的責任。

兒少通報案件數增加,固然顯示台灣民眾對於保護兒少的觀念有所提升,過去或許基於少管閒事、忍過一時等因素而未通報的案件,現已逐漸站在保護兒少的立場替兒少尋求救援、庇護。但不可諱言的是,仍有為數不少的兒少遭受不當對待,而施加不當對待者往往是與這些兒少頻密接觸的大人。去年兒少通報案件中,遭家長不當對待的案件增加百分七,就相當值得警惕。

一般而言,兒少受虐常見類型包括身體虐待、精神虐待、性虐待、疏於照顧導致兒少身心發展受阻或陷入危險處境。而兒少受虐的高風險家庭,大多具有家庭成員關係紊亂或家庭衝突,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從事特種行業或罹患精神疾病、酒癮藥癮缺乏醫治,家中成員曾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家庭貧困、單親、隔代教養或其他不利因素,負擔家計者死亡、出走、失業、重病、入獄服刑等狀況。除了社福部門應加強訪視高風險家庭之外,親友鄰居也最好多付出關懷。

再者,同一家庭、同一施虐者也可能再犯。對於這類案件,除了必須加強受虐者的保護,避免兒少再次受虐之外,更應強化預防再犯機制,例如保護令、觀護制度、撤銷保母執照等手段。此次疑似虐童的劉姓保母,被網民爆料「不是第一次施虐,前面就已經有其他小孩被虐打」;倘若果真如此,委託照顧的兒福聯盟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都顯有疏忽、難辭其咎。

當然,良好的親職教育是防範家庭虐童的第一關,也往往是最有效的防治策略。在兒少受虐案件中,施虐者為父母(含養父母)的比率仍占大多數,其中又與施虐者情緒不穩、習於體罰或不當管教、親密關係失調、經濟貧窮、酗酒等因素有關,缺乏親職知識者亦不在少數。針對高風險家庭,政府應考慮從法律面、執行面強化親職教育,甚至施以強制性親職教育,以達到提升家庭保護教養功能、降低兒少受虐風險的目的。

另外,觀念的建立也是避免家庭兒少受虐的重要環節。一九九八年美國民間組織「有效管理中心」首先提倡「四三0不打小孩日」,其精神在於「邀請你試試看不要打小孩,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你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了」,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也主張「任何針對兒童的暴力行為均不可原諒」。「四三0不打小孩日」觀念傳開之後,許多家長邁出不打小孩的第一步,更開始用愛與擁抱取代咆哮打罵。

此次虐童致死案爆發之後,民進黨立委又忙著甩鍋,但過去專家學者建議設立行政院層級整合醫療、社福、教育、警政等資源的兒少保護辦公室,至今仍付之闕如,此次虐童案爆發之後又出現此一呼聲。行政院有必要徹底檢視目前兒少保護的缺漏,別讓政治口水又模糊了問題焦點。

台灣新生兒逐年減少,如果政府部門和社會大眾都以「一個都不能少」的積極態度疼惜孩子,就有機會讓更多的孩子免於受虐、快樂成長!

(關懷生命,尊重生命,人人有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