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乳清蛋白營養補充提高運動表現,但你吃對了嗎? 4招教你正確評估攝取量

蛋白質是提供身體熱量,也是組成肌肉、骨骼等的要件,同時更是強化身體免疫力的主要關鍵,隨著近年來運動風氣的盛行,蛋白質攝取愈來愈被看重,不過,許多人仍有疑問,蛋白質究竟要補充多少,才是吃「對」了呢? 對此,其實不管是一般運動族群,還是有在做肌力、阻力訓練的人,甚至是正值賽事期間的選手,都可以參考營養師張興豪以下提出的4招,幫助自己評估自身狀況,吃對蛋白質的量和種類,選擇優質營養補充品乳清蛋白讓運動表現更加分。 首先,必須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減脂需求,如果有的話,每人攝取蛋白質的量要較一般人多出0.5倍左右;再來,要觀察自己每天整體的運動量到底有多少,當運動或訓練的時間愈來愈長,頻率愈來愈高時,蛋白質需求量同樣要跟著提高。 第三則是考量自己的疲勞值,以及身體是否有受傷等情況,對於疲累感很高的人來說,蛋白質攝取也必須增加;最後一點,身體消化吸收較差的人,也必須提高蛋白質攝取量,因為當消化吸收率不佳,攝取又不足,身體在利用轉化上也會降低許多。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常忽略腸道菌項的好壞,對於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乃至運動表現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當腸道菌項失衡時,容易引起身體發炎反應,這時不管吃進多少食物,消化利用率都是很差的。因此,若要改善腸道菌叢生態,可以先適度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好菌,幫助腸道維持穩定後,再攝取其他營養補充品,讓營養能夠順利被身體所利用,無論是改善身體健康,或是增強運動表現,都可以依此循序漸進達成。

Read More

減脂需要比增肌額外攝取更多營養乳清蛋白 你吃對了嗎?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一個營養素,對運動者來說,蛋白質更是生成肌肉及幫助訓練後修復的重要來源,不過,許多人也有疑問,只有想要增肌、練壯的人才需要特別補充蛋白質嗎?每個人每天究竟要吃多少蛋白質才足夠呢? 對一般人沒有特別從事運動的人來說,平常可以使用手掌的大小及厚度做為量測工具,通常每人每日需要攝取3至4個手掌面積大小的豆魚肉蛋類食物,以達到足夠的蛋白質攝取量。不過,若是想要把身體練壯,尤其有在做阻力訓練者,蛋白質攝取量須較一般人提高約0.5倍左右,約為4個手掌大,也就是每人每公斤體重需攝取1.2公克蛋白質。 基本上,蛋白質每日攝取量通常會依照不同的健身目的來大致區分,除了練壯外,另一類則是以減重、減脂或雕塑身形為訴求。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類運動者的蛋白質攝取量反而必須較增肌者更多,因為在減脂的過程中,人體必須多保留住肌肉量,以維持身體的代謝,而攝取營養補充品乳清蛋白能有效幫助我們減少肌肉流失。 至於蛋白質的主要攝取來源應該從哪裡來?張興豪表示,當然能以天然食物為優先選擇最佳,但是對於健身者來說,一般膳食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取量不足的問題產生,這時就可使用蛋白質補充品來介入,例如蛋白粉、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也都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對運動、健身後的肌肉修補,能夠起到最即時且快速消化吸收的功用。 資訊由提供迦映行創提供

Read More

健體健美選手備賽期高頻率攝取蛋白質 減脂事半功倍

蛋白質對健身族群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對於有在參加健體、健美賽事的選手來說,營養品乳清蛋白攝取更是影響最後表現的功臣之一。以健體、健美賽事來看,營養補充和飲食規劃通常會大致分為2個階段進行,分別是非賽季和賽季時,也就是所謂的平常訓練和備賽階段,兩者的差異並不低。 非賽季的訓練階段,選手通常追求的是調整整體肌肉狀態,包括肌肉的總量、維度、大小及形狀等,因此這段時間內的飲食規劃,蛋白質和醣類的攝取量一定會相對高一些,一般來說,選手只要維持均衡飲食,熱量可以不用非常嚴格限制,盡量透過訓練刺激肌肉蛋白合成。 至於備賽階段對選手來說更是至為關鍵的一個過程,這一階段主要訴求讓肌肉線條愈來愈明顯,以讓身形達到最佳狀態,才能在台上盡情展現。因此在飲食規劃上,就要想辦法讓身體脂肪量減到最低,促使肌肉飽滿、厚實且切割度高,讓完美的身材和線條脫穎而出。 那麼選手究竟要怎麼吃才能高效率地「減脂」呢?核心就是必須攝取足夠的高品質乳清蛋白來維持肌肉量,由於在備賽期中,訓練的時間和頻率都會大幅增加,在一定的熱量需求底下,需要採取蛋白質比例較高的飲食類型,每日三餐中除了需攝取一定量的蛋豆魚肉類之外,還要適時、適量額外補充乳清蛋白。 因為人體在沒有進食狀態下,每2到3小時,肌肉蛋白就會開始降解、分解,尤其是在熱量不足的狀態下,肌肉很有可能流失更快,所以多頻率地去補充優質乳 清蛋白,對於備賽階段的選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資訊由提供迦映行創提供

Read More

國史館「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

處在關鍵時刻,「你的一票決定國家未來!」其實不只是政令宣傳、廣告詞,而是與我們的國家走向、政府品質越來越息息相關的公民政治抉擇。 近百年來,臺灣的歷史進程十分曲折艱辛,歷經殖民帝國、黨國戒嚴體制的統治,人民無法享有基本的自由與開放完整的政治權利。不過在近代民主思潮的衝擊下,臺灣社會菁英從1920年代開始已有代議政治的主張,鼓吹人民爭取做主人的觀念,進而開始學習選舉的操作。 二次戰後臺灣人的參政空間仍被嚴格的限制,早期的選舉被運用為國民黨鞏固威權統治的工具,但在往後漫長的實踐過程中,選舉創造了許多民主憲政理論思辯的機會,催生了更多民主運動者,也型塑各行動者的組織特性、政治偏好和策略選擇,逐漸地轉化了威權政體的性質,可以說臺灣的政治發展是一個選舉帶動的民主化(election-driven democratization)過程。尤其經過1980年代前仆後繼的民主運動、解除戒嚴之後,配合從地方到中央各類選舉的洗禮,從村里長一直選到總統,臺灣已是世界公認的民主體制。 為了探討選舉在臺灣歷史中的意義,國史館訂於2019年12月21至22日(週六至週日),假國史館臺北館區四樓大禮堂,舉辦「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邀請政治大學文學院薛化元院長、臺灣大學陳翠蓮教授、輔仁大學陳君愷教授、臺東大學海樹兒.犮剌拉菲教授等多位學者,發表17篇會議論文。 鑒於臺灣在日治時期即已首次嘗試「市會議員及街庄協議會會員選舉」,本次研討會論文,依時序涵蓋日治時期、戰後初期、戒嚴時期及民主化時期,依主題則包括選舉與政黨轉型、人民團體與校園選舉、原住民族選舉、從影像看選舉及選舉對國家認同的型塑等多元面向。各時期的選舉雖存在諸多限制,但選舉活動仍為臺灣社會發揮了啟蒙思想、促進人權自由,乃至塑造國家認同的功能,直至全球化的今日,選舉多少也反映了臺灣面臨的內外危機和轉機。 研討會第二天特別安排一場綜合座談,由陳儀深館長主持,薛化元教授及臺灣大學周婉窈教授、中央研究院蕭阿勤研究員及吳介民副研究員,四位長期觀察臺灣選舉與歷史變遷的學者進行引言與交流,從強人威權體制、選舉實務經驗、共識動員、國家認同、中國因素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臺灣從過去到現在各種選舉的轉變和意義,以及對臺灣未來走向的影響與啟示。 【國史館「臺灣歷史上的選舉」學術討論會】 時 間:2019年12月21日至22日 地 點:國史館臺北館區4樓大禮堂(臺北市長沙街1段2號)

Read More

中秋節將近 蛋糕品牌亞尼克中秋送禮玩新意

亞尼克與「柴語錄」異業跨界合作,邀請柴語錄家族所有成員和大家一起中秋團圓,為消費者創造更多新鮮感。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中秋節將近,亞尼克與「柴語錄」異業跨界合作,邀請柴語錄家族所有成員齊聚亞尼克,和大家一起中秋團圓,為消費者創造更多新鮮感。 亞尼克指出,這次異業跨界合作,從YTM機台到門市佈置、生乳捲盒,皆耍萌變身換新裝,超萌療癒,玩新意,以趣味圖像邀請大家一起耍萌合照。 亞尼克說,法式栗子生乳捲捲出新流行搭配寄捲套餐服務,送禮超方便;另推,東京最新排隊甜點秋節亮點,半熟焦香「巴斯克生起司」及一口系列小點心質感包裝新花漾,要給消費者不同的感受。

Read More

第25屆國際博物館協會京都大會臺灣團即將赴日 博物X京都 2019臺灣博物之島展現傳統的未來

國際文博界盛會—第25屆國際博物館大會,將於9月1日至7日在日本京都盛大舉行。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為國際上最大博物館專業組織,匯集全球超過138個國家地區之各領域博物館專業人士組成。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今年在文化部、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全臺各公私立館所及學者師生共同指導協力下,參與各項會議發表及主題展出,此行博學會集結臺灣歷年最多博物館專業人士,共計超過100名代表與會,提出60篇以上的學術論文發表;另則宣佈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在臺成立的重大喜訊,將一併呈現於三年一度的國際交流大會。   臺灣主題館展區將於大會期間9月2至4日在日本國立京都國際會館新館博覽會展示,分享臺灣博物館界的豐沛動能。其中由國立臺灣博物館負責策劃的主展場「博物之島」(Taiwan: A Living Museum)呼應大會主題─「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在山巒環繞的氛圍中,展現臺灣博物館社群在「永續環境」、「人權與正義」、「友善平權與文化平權」及「社群與公眾參與」等四大主題實踐成果。主題背景則以藝術家林惺嶽的作品〈受大地祝福的山〉映入群山中的彩虹,象徵臺灣多元共融的文化。 國立故宮博物院主題館「東亞博物之美」(Reinterpreting Tradition)展區以「多寶格」為設計概念,利用8K鏡頭讓轉心瓶的水草魚紋栩栩如生,搭配擴增實境(AR)技術,讓人體驗郎世寧的瓶中花,並以虛擬實境(VR)走入清明上河圖,結合典藏與科技交融,充分詮釋大會主題「傳統的未來」。 本次京都大會統計全國博物館專業人員及專家學者共有超過60篇學術論文發表,投稿者除國內博物館機構外,另有33篇論文作者獲得學會補助前往京都參與發表。上述豐碩研究成果將公開發表於ICOM各專業委員會及附屬組織,涵蓋視聽新媒體委員會(AVICOM)、典藏委員會(COMCOL)、區域博物館委員會(ICR)、專業人才培訓委員會(ICTOP)、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NATHIST)、大學博物館委員會(UMAC)等超過24個不同國際委員會及組織,創下臺灣15年來6次大會中最多發表紀錄!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長期支持臺灣博物館事業發展並扮演臺灣對外國際交流重要平台,本次ICOM京都大會臺灣展會開幕式將於9月2日13:50(臺灣時間12:50)舉辦,臺灣文化界年度重大訊息: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成立茶會將於9月3日16:00(臺灣時間15:00)舉辦,預計將吸引各國博物館代表及學者專家共襄盛舉,大會現場直播訊息可至「ICOM京都大會臺灣展會」專頁或博物館學會臉書專頁查詢。

Read More

臺博館推動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展文化平權

第四屆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8/18登場,來自全臺各地的印尼移民工組成遊行隊伍,從臺北車站出發,哼唱著國歌、揮舞著印尼國旗,遊行到國立臺灣博物館館前廣場參加慶典,以各式歌舞表演及文化體驗活動邀請民眾一起同慶,讓臺灣民眾認識並學習印尼歷史與文化的深厚底蘊,實踐移工與新住民在臺灣的文化平權。 印尼移工組成遊行隊伍踏街迎國慶1 慶典由舞蹈家Anastasia Melati 帶領臺籍、印籍舞者,演繹爪哇宮廷舞蹈「Golek Sulung Dayung 」揭開序幕,來自各地的移民工社團帶來音樂、武術、話劇、服裝秀及庶民色彩濃厚的Reog 、Lengger 、Bajidor Kahot 等舞蹈,還有來自龍目島南部原住民的競技「Peresean 」。臺灣西塔琴樂人屋希耶澤(漢名:吳欣澤)特別設計「爪哇思想起:西塔琴音吟遊現場」節目,為活動帶來新氣象。 本次特色活動包含首次發表的話劇演出及西爪哇地區舞蹈。由移工劇團Sanggar Tresno Budoyo 改編流傳於東南亞諸國的民間傳說「馬林.昆當」(Malin Kundang ),訴說原為水手的主角變成遠赴臺灣工作的移工故事。劇團團長Dwi 說,這次是劇團第一次公開表演,特別緊張,希望他們的演出能提醒同在異鄉打拚的印尼同胞,不要忘了家鄉的美好。另外,廠工Halim 搭配西爪哇地區舞蹈,帶來澎湃的長詩朗誦,也是與以往不同的展演。 臺灣的印尼移民、移工與留學生,人數已超過三十萬,全國各地都能看到印尼餐館與商店,而各大城市火車站周遭,也都有規模不ㄧ的東南亞聚落。本屆視覺主題「Sensasi Kebebasan 」(中譯:自由的感覺)出自印尼移工Tony Sarwono ,這幅畫作是他對獨立紀念日的致敬,也是他身爲勞動者對自由狀態的渴望。 印尼國慶文化藝術節邁入第四屆,參與單位逐年增加,本屆活動由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動、東南亞教育科學文化協會、印尼空中大學(Universitas Terbuka Taiwan )共同策畫,由臺北市立圖書館、財團法人文化臺灣基金會、長欣利國際人力顧問有限公司、營多麵協助舉辦,希望透過文化交流與理解,促成文化和諧發展。 活動現場另有關注移民工議題的桃園群眾服務協會庇護中心、國防醫學院Rumahku 志工團、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編織、彩繪工作坊、以及東南亞行動書車、臺北市立圖書館胖卡。風靡全球的印尼國民泡麵品牌「Indomie 」(營多麵)也特別準備一千份紀念品與現場民眾歡慶佳節。

Read More

世總趙恩廣主席參訪龍岡古廟重光二十周年慶典

2018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廿六、星期三)是一年一度的世界龍岡日,也是龍岡古廟的20周年慶典,龍岡古廟於1998年,在開平僑領關英才等熱心人士,重新整修龍岡古廟,世界龍岡親義總會趙恩廣主席與自世界各地的龍岡組織後人齊聚一堂,共慶龍岡古廟修復20週年。 當日活動慶典,在舞龍舞獅和傳統表演隊伍的帶領下,海內外龍岡宗親一行巡遊龍岡古廟。隨後進行了祭拜儀式,由關氏宗長關英桂老人投標取得頭注香。祭拜儀式後由主席關榮建致歡迎詞,世總趙恩廣主席也發表賀詞,其它海外代表也發表賀詞。慶典最後在熱鬧祥和的圍餐中順利結束。 歷史故事: 龍岡古廟(俗稱四姓祠)座落於廣東省開平縣單水口之龍岡古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全球龍岡宗親尊稱開平龍岡古廟為世界龍岡團體之發祥聖地。 是由劉、關、張、趙四姓人士共同組建的,四姓結盟,淵源於一千七百多年前三國時代之桃園結義、古城聚會,忠義仁勇,同心同德,親如手足,千古傳為美談。龍岡四姓宗親人口達300餘萬人,遍布全球,佔海外華僑總人數約七分之一。據悉,國內、外劉、關、張、趙四姓的宗親的聚居地有多處都建有龍岡古廟,而開平水口龍岡古廟則為鼻祖,四姓宗親也積極傳承著其忠、義、仁、勇的文化精神。 清朝康熙年間,龍岡的業權屬劉姓人家,但劉姓族小,而鄰近的別姓族人多,都想奪去有“靈氣”的龍岡。劉姓人家為防別姓謀奪,於是集劉、關、張、趙四姓人士商議在龍岡上建一祠廟,供奉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四人和孔明的神像,並把該廟命名為龍岡廟。 龍岡古廟歷經數百年,依然挺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古廟描畫著取材於《三國演義》的壁畫,壁畫出自開平民間藝術家之手,顯得古色古香,在濃厚的民族風格當中,感受到龍岡精神。龍岡古廟每年共有春秋兩次大的拜祭,另外有四姓先賢的誕辰之祭。每次祭祀,都是四姓家族的大事,十分隆重熱鬧。時至今日,這種習俗依然保存。 參考資料:开平广播电视台微信公眾號 「今天,全世界姓刘、关、张、赵的聚焦开平这里!只为庆祝这件事...」 https://mp.weixin.qq.com/s/HalhNj7dAtslP6sE4ls53Q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