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0Comments
肌少症威脅30萬國人 大腿消風最快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台灣將於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屆時65歲以上人口將占總人口數的20%,隨著年紀增長也會加速肌肉的流失。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指出,台灣65歲以上肌少症盛行率約為6.8%,意指有將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其中80歲以上男性的罹患率更高達30%。簡子軒提到,肌肉量與變胖與否無關,縱使體重持平,也可能是脂肪增加、肌肉減少的狀態,因此不能以體重為判斷標準。
肌少症是漸進性肌肉質量減少與肌力、功能下降,也是老年人失能的一大主因。一般來說,人的肌肉質量約從40歲開始,平均每10年會流失8%,70歲後的流失率增為兩倍,其中以大腿肌肉的流失最為迅速。
簡子軒指出,肌少症最直觀的影響就是失能,因為肌肉漸進式地流失,患者慢慢會出現無力疲倦、步行困難、跌倒頻率提高等症狀,進而因為肌肉質量減少、代謝變慢,發生肥胖或三高等代謝症候群及併發症,也會因為骨密度的減少而容易骨折。
當民眾來到診間,醫師會透過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Inbody體脂機以及握力器檢測量肌肉的質量、力量及功能。若1項低於正常值,即是肌少症前期,低於2項就是肌少症,3項都不足者即可判定為嚴重肌少症。
肌少症目前無特定藥物可治療,臨床醫師會以在評估後照會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師,依據個別狀況進行運動訓練、調整飲食。一般民眾,同樣可以透過運動、飲食兩大面向著手,前者可從事慢跑一類有氧運動或重訓、彈力帶、深蹲等阻力型運動,藉此強化肌耐力和肌肉質量,促進肌肉生成。至於後者,一般人每天需要攝取約每公斤體重1公克的蛋白質才足夠,而針對想增肌的民眾或肌少症患者,則會建議每日攝取到體重每公斤1.5公克的蛋白質。許多長者認為,少油、少鹽及少糖就是維持健康的最佳方式,但卻忽略蛋白質的補充,無形中提升罹患肌少症機率。簡子軒提醒,補充足夠的蛋白質、持續保持肌力訓練是預防肌少症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