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2021年擴大補助人工生殖,3年來已有超過2萬名試管嬰兒順利出生;惟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從民國87年的32.7歲延遲至37.9歲。為破除不孕家庭治療起點的生育陷阱,醫師提醒,生殖醫學治療成功率與年齡相關,應及早備孕。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表示,不少備孕夫妻認為生殖醫學成功率高而拖延,常常錯過治療時機,導致自己或另一半身心受影響。且部分民眾只想著「要一次就治療成功」,認為取卵數多就等於高成功率,少數甚至會要求醫師提高排卵刺激治療劑量,或為了撐過治療而隱忍副作用,直到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送急診,並被告知療程須中斷,等待身體恢復後才能繼續治療。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黃貞瑜表示,隨著技術不斷進步,試管嬰兒療程中出現許多新型治療方法。國際研究證實,最新治療組合不僅能幫助不孕患者兼顧取卵數與卵子品質外,副作用發生率也較低、減輕患者治療中的壓力。
由於男女精卵品質隨著年齡上升而下降,黃貞瑜表示,不管自然懷孕或是生殖醫學,其懷孕及活產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國健署最新人工生殖報告書即顯示,以新鮮植入週期活產率來看,小於35歲的成功率還有44.6%,而41~42歲剩餘18.7%,42歲後更僅剩7.6%。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呼籲,民眾及早規劃生育外,若有試管嬰兒療程需要,亦可善用補助資源及早投入療程,更鼓勵未來有意第2胎、第3胎的民眾多加利用,邁向舒適安全又成功的求子之旅。
另針對民眾黨立委陳昭姿質疑,行政院性平會委員對代理懷孕的態度偏激;衛福部長邱泰源23日表示,《人工生殖法》草案正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中,預計11月底可送到行政院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