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箇」與「個」

■徐錦成

我年輕的時候,經常閱讀作家東年老師的小說及散文。他的文字有個特點,讀過的人很難忽視,就是他常用「箇」這個字。

「箇」這個字如今很少人使用了。若查字典,比較小本的可能查不到。普通的字典則往往只有一句話:「『箇』即『個』,二字相通。」較具規模的大型字典才會解釋:「『箇』是計量詞,出現比『個』早,但後來出現『個』字,更為通行,日久就被『個』字取代。」也就是說,現在習以為常的「個」字,最早是寫成「箇」字的。計量時用「箇」字不但沒錯,而且比用「個」字更古典、古雅,甚至更有學問。

但東年並非不使用「個」字。我發現,他講人的時候,會講「這個人」;但講到物品時,就會用「箇」字,如:「這箇東西」。這真的是學問了!因為「個」是人字邊,而「箇」是竹字頭。

如今有些人寫成語「箇中滋味」,還是會用「箇」而不是「個」。但這也許已是「箇」字存在的最後證據了。當然,「個中滋味」也常見,我猜想,會越來越多人寫成「個中滋味」。

近日我讀東年的新作,已找不到「箇」字。他全面使用「個」字,從眾(從善?)了。這並沒有錯,但我有點悵然。

說回來,即使我早就知道「箇」這個字,也從未用它;一直以來,我都使用「個」字,今後應該也是。是我不想「標新立異」嗎?(但「箇」字根本是舊字,不是新字。)還是我不夠勇敢、無法堅持做對的事呢?我不禁困惑了。

而我知道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並不會有此困惑,因為他們很少看到「箇」字。偶爾看到時,只要一google,得到「『箇』等於『個』」的答案便滿足了,不想再追究。

禪宗著名的典故: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這是三階段。但從外表看,第一階段與第三階段是難以分辨的。我曾著迷於「箇」字與「個」字的分別,如今不再執著;但比起從不識「箇」字的人或從未思考過「箇」、「個」二字的細微差別的人,我曾走過一番山水。

箇中滋味,唯我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