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中華副刊>踢毽子
文、繪圖/劉惠芳
大雪天後,社區角落仍有堆雪,但聽廣場老毽友們喊叫喝采,熱鬧非常,總忍不住湊上前去。
住北京逾廿年,我愛在社區廣場看踢毽子,他們花樣繁多,技法甚高,踢出的毽子力道甚猛,也許彌補了我童年踢出去軟綿綿毽子的底氣,更有一份念想!
踢毽子是樂事,我們小時候也踢毽子,毽子都自己做而且還用多種材料,最常用酢漿草團或穀殼小包,因為它們體積大些更是好踢。也有人用兩三根公雞毛做毽子,但公雞不是家家都養,當年曾看鄰居用兩個新台幣1元疊在一起或一個5元,用布縫實,便得毽子托,在毽托一面再縫上雞毛管,雞毛最好是五彩大公雞身上拔下來的,最好夠三寸,重要是活公雞毛才夠柔軟有彈性,不會發僵發硬。男生愛耍雞毛毽子,飄逸瀟灑,女生愛踢酢漿草團或穀殼包,穩穩當當,尺寸各異,受力自然不同,難易自然不同。
多年觀察廣場毽友,他們也曾勤練踢法,前移、後移、左挪、右挪……熟能生巧,所以絕對稱得上「會踢」;連續踢上空不落地,後來還用肩、背、胸、腹替代腿腳。我知道左右腳互換踢毽謂之「盤踢」,有人踢出不易接的毽子同時痛快一句「嗨」,他「嗨」得面色潮紅,我聽得鼓掌叫好,廣場常常朗然一笑間!
廣場毽友們總是輪流傳遞著踢,一個傳給一個,這人接過來,細耍把玩一兩下踢出,那人再接過去,腳法多是「揚」式也有「跳」法,經久不落地,顯得更花樣,人人自享其成,我常駐足幾十分鐘,發覺他們的毽子少落地,總有激情,有合作,有技巧,有美感,思想高度集中。
我看毽子運動總像慣性規律,發現接毽總是順勢緩接,也解釋「落」絕不是終結?看若稍停片刻後再顛起來繼續踢,「落」也是踢毽的過渡;有踢毽者稍事片刻休息,也有踢毽人理一下錯亂的毛,再熟練往空中一拋,快落下時猛地一踢,毽子又上去了,這是踢毽子最具有的藝術魅力。
我在廣場的童年有踢毽子與跳繩的回憶,如今退役人心領神會踢毽人的節奏與韻律,享受他們沒有顧忌,歡聲笑語。曾有毽友:「毽子一個人能踢,一小場地能踢,一分鐘能踢,身體若好,一輩子能踢。」另一毽友:「在家能踢,在外能踢,它是與不同地區、不同年齡人交流語言。」
如今我的鍛煉方法只是散步,廣場毽友對我既像懷舊,也像幅畫!剛完稿一幅日曬的大院,小時候是種樸素的回歸,其中也是享受!踢毽子健身又健腦,我剛用尼龍塑膠繩拉細絲……準備做個著力點更大的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