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中華副刊>眷村裁縫故事
■劉先昌
眷村裡有許多故事,藉口耳流傳很容易就消逝,就像風中聲音雖然能傳達,卻傳不遠,音逝內容也就消失了,只有形諸文字記下,才能保存下來。
我喜歡參加眷村人聚會,不僅是能看到搬離的鄰居,最重要的是能聽到許多老一輩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敘述者,都是來自年長村內兄長,在酒酣耳熱之際聽他們說起,於是幼時熟悉人物身影又回來了。原來這些人身上有這麼多經歷,當年來台,在無親人支持下奮力生活著,卻一個個都身具本事,加上吃苦肯學習,終在風雨飄搖時代裡生存下來,而且活得有滋有味。
桃園蘆竹大華,空軍眷村唯一的小街上,靠十六村旁有一劉姓裁縫,來台灣時才十六、七歲,他如何能進入十二偵察中隊已不可考。因為長得人高馬大,個性篤實,被上級派至眷村旁,空軍小學附設幼稚園當工友,為老師和學生服務。在幼稚園裡他負責燒水、煮飯、敲鐘及學校安全等事務,因做事勤快力氣也夠,這一份工作勝任愉快,也獲學校肯定。
山東籍的他個子高大,讓人感到有趣的是,他幼時學的竟是裁縫手藝,這種精巧工夫與高大身材實在不相稱,他卻做得有聲有色。在家鄉學了這門手藝因戰亂沒有用上,跟著空軍十二中隊來到桃園,因為不識字職務受限,從一名士兵幹起,文案工作既無法做只有出賣力氣,長久下來也不是辦法,於是他重拾裁縫專長,經建國二村周伯伯支持,在屋旁弄了間工作室,下班後替眷村孩子修改衣服。當時軍人薪水低微,每家都有好幾個孩子,沒有多餘錢為孩子們添置衣裳,就把舊軍服修改至合適尺寸,讓孩子們將就著穿著,而且是哥哥穿完後換弟弟穿,就這樣撐著好幾年。當然他也為孩子們衣褲打補釘,就是這麼賺著些小錢,也解決各家用手縫補衣服的不便。
之後他手藝逐漸精進,此時正逢黑貓中隊在桃園基地成立,基地一下來了很多美籍顧問和飛行員,他又為他們縫製飛行夾克,其式樣及品質都很具水準,頗得老美們的青睞,於是這才開始賺到錢。幼時的我,常看到他坐在店裡,在他方面大耳上掛著一副老花眼鏡,腳踩著縫紉機手不停的轉動衣料,一個七尺大漢卻做女人才擅長的細工,其畫面是很特別的,也讓我留下難以抹去的影象。
後來他經人介紹,娶了帶來二個孩子本省籍寡婦,這時家庭成員增加,開銷也大了,他又把老家慣吃麵食的另一項本事拾起,開起軋麵店,製作麵條供應週遭顧客,但縫紉衣服還是兼著做,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的勤快與耐勞。當時他正值青壯年紀,故能全力掙錢養家,累積本錢後,又為孩子開了一家小館,他與老婆也都下廚幫忙烹飪,小館也逐漸興旺發達。他由士兵、工友、裁縫到廚師,一輩子任勞任怨吃苦耐勞,頗有一份名聲,在眷村裡算是一個有本事,且自力更生的典型。
然他那高大的身影,沉默工作的形象,已隨時光流逝與眷村拆除,永遠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