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欣賞隨緣心 從歷史認識佛像藝術

時時勤拂拭
蒐藏.撰述:蔡正義醫師(前台南市文物協會理事長、美上美容診所院長)

認知欣賞隨緣心

 鎏金佛像始於兩漢,盛於隋唐,一直延續至明清,跨度兩千多年。認知欣賞鎏金佛像,就是要抱持一種純真、喜悅、學習的隨緣心情。
 鎏金佛像泛指一切以金屬為質地的佛教造像,材質可以是純金、紅銅、黃銅、青銅、鐵、銀等,但一般特別指鎏金的銅佛像。金色是鎏金佛像為彰顯光耀燦爛的神性所不可或缺的,因過於珍貴,鮮有純金佛像,絕大多數以汞鍍金在銅佛表面貼金。利用水銀加溫黃金,便其熔化,並塗抹至銅佛像表面,再經過高溫返原,得出的帶金質的銅佛像叫鎏金佛像。
 作為佛教的器物,鎏金佛像不僅具有宗教意義,一尊製作精美、紋飾絢麗的鎏金銅佛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同時歷朝歷代的鎏金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研究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十四世紀銅鎏金藥師佛坐像
從歷史認識佛像藝術

 鎏金,是古代金屬器物的鑲金方法,就其加工方法和工藝原理而言也稱火鍛金。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可移動的佛造像,俗稱「鎏金銅佛像」。這種佛像是供宮廷、寺廟、使用,在中國起始於戰國,傳承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工藝技巧,是中國古代技術的光輝成就之一。
 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佛像藝術在新的時代風氣影響下也進入了空前的發展階段,這時鎏金佛像開始流行起來。到了隋唐時期,佛像藝術隨著國家的統一,政治、經濟的強大和佛教的發展進入了鼎盛時期。佛教造像不再亦步亦趨於外來模式和手法,而是向著個性化、理想化的新型模式發展,呈現出嶄新的時代風貌。

鎏金銅合金勝樂金剛立像
 五代、南北宋時期,佛教藝術開始走向世俗化,佛像藝術中應有的神聖性和理想主義精神大大減弱,而世俗的現實性成分大大增加,佛像藝術帶著濃重的世俗審美特徵。
 元代佛像藝術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藝術形式,即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傳入和影響。明代時,佛教藝術重新回歸到漢地傳統藝術風格獨立發展之路。到了清代,在康熙、乾隆兩位皇帝的扶持下,藏傳佛教再度大興,藏傳佛像藝術又重新占領中國內地藝術舞台。

每日檢視佛像
鎏金銅佛像贗品多

 佛像的歷史、藝術以及文物方面的價值也決定了其市場價格的高昂。因此也制約了這種真正收藏宗教類、銅佛造像收藏家的數量。鎏金銅佛像的種類有若干,常見的有釋迦牟尼、觀音、文殊、普賢、天王、母度等。在蘭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攤上常見各種鎏金銅佛像,著實令收藏者真假難辨。
 鎏金銅佛像行情的一路走高,使收藏者投資信心倍增,但同時也應注意佛像的辨偽。目前市場上包括一些拍賣活動中,贗品不在少數,主要有三類:一是大批量的粗製濫造的新品,這在古玩地攤市場中隨處可見。

明十六世紀銅鎏金準提觀音坐像
 二是以真品翻模製作的,這一類作品粗看頗有舊氣,但只要仔細辨別佛像的臉部、手足部和衣紋等細節,還是能判斷其真偽的,仿品在這些部位的處理往往比真品模糊或交待不清。還有較重要的一點是看包漿,新的鎏金銅佛像雖然經過做舊處理,但其光澤在光線的反射下,折射回來的光線較刺眼。
 三是以舊的殘件拼湊或在舊品上添款以增加其價值,對這些作品的辨偽需要對佛教造像有一定的理解和熟悉,因為古時的工匠製作佛像必須遵循嚴格的佛教制度和製作規程,從整體上研究還是能看出其中之不統一性的。

隨時檢視翻閱佛像資訊
真偽辨識基本認知

 偽品偽款,這類佛像數量較多,佛像作偽者缺乏歷史和造像知識,佛像形象不倫不類,款識亂刻一氣,稍加注意即可發現其漏洞百出。這主要從四個方面去識別。
 (1)從干支紀年方面去識別。例如北魏普泰年號前後僅一年,若出現普泰三年的刻款,此款就頗可懷疑。
 (2)用後來史書所稱朝代署款。這種錯誤極為顯見,完全是作偽者缺乏起碼的歷史常識所致。因為,當時人所作器物,怎麼能用後來史家所稱其所在時代署款?
 (3)用廟號署款。如有一尊鐵觀音像,背後竟鑄有「大宋真宗年制」。真宗是北宋趙恆死後所尊的廟號,怎麼能用廟號來署款呢?這種顯而易見的謬誤,稍有歷史常識即可識破。
 (4)通過款識內容上出現的佛教知識判斷。例如十一面觀音是唐代六百年底到七百年初密教流行才開始出現的觀音形象。但光背後刻款,卻是五世紀中葉的「大魏太平真君某年」,這十一面觀音的形象,根本不能提前二百多年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