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一圖一世界

■林熹

日前生日,友人送了張世界地圖,未料竟因此引發母親大人開啟重新認識地球的新契機。

這張地圖與年幼常接觸的地球儀和世界地圖不同,以往世界地圖是「明的」,亮晃晃幾大洲精準佔據地球各地,現在則流行「暗黑地圖」。

以前人擁有世界地圖,是為了方便認識整顆地球,現代人手握地圖是為了檢視自己去過哪些地方之外,順便檢視還有哪些地方沒去?所以地圖在設計上,先以全黑形式面人,彷彿地球幾大洲之位早已理所當然植入人心,無須多此一舉由紙上世界再次指明,反而時興由地圖擁有者自行將去過的地方拿硬物刮開──就像刮彩券,把遮蓋物質去除後,方能顯現出裡頭真正的數字。

刮開此行為雖相同,但刮開「暗黑地圖」獲得的不是一串事關中獎與否的數字,而是地球上這個地方你去了沒?

去過該國家後便可自行刮開黑色遮蔽,顯露出底下色彩繽紛的國家。每個國家用一種顏色代表,透過刮開一個國家的這個動作,似乎有個訊息在偷偷傳遞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認識一個國家最好的辦法不是仰賴雙目爬文,而是用雙腳踏入一個活色生香的現實具體環境裡,去浸潤,去感受,去品嘗,去接觸,去觀察,去碰撞……

哪怕與當地人或當地文化、飲食,掀起一些小小的不習慣或小衝突波濤。

那又如何?所謂的交流,相異永遠都比相同來得更加重要。

如果有個地方生活、飲食、習慣、文化、語言……與我們所習慣的環境並無二異,又有何特意翻山越嶺前去探險好奇之必要?出國旅行極大可能的狀況是吃不慣、別人說話聽不懂、習慣吃飯用筷當地用刀叉、交通付費邏輯不同……種種差異皆是旅人們想體驗的「另類生活」。

台灣剛開放出國旅遊的年代,母親尚且十分年輕,那時母親便已有要多出去走走看看的「雄心壯志」。從地理位置相對較近的香港開始,一路玩遍亞洲接著慢慢將版圖延展至歐洲。

母親記得第一次出國去香港時,不知是導遊為了方便管理亦或真有其事,曾告誡團員們出國不要戴金項鍊或任何高價首飾,不要自行到處亂逛,否則容易被搶劫,歹徒會拿刀威脅你。如果搶不到東西,也會拿刀割人一下,讓刀見血,去除搶劫失敗的衰運。

近年,母親已達古稀之年,體力比起以往下降許多,加上年紀大了難免擔心飲食習慣、身體各器官臨時出現狀況等問題,儘管家人們允諾之後旅行安排會盡量以舒適為最高原則,母親仍常嚷著世界已經看得差不多,大有以後「封行李箱」的宣告意味。直到「暗黑地圖」入住吾家,被貼於客廳旁小和室透明門牆上的醒目位置,母親拿十元硬幣刮開地圖上所有去過的地方後,赫然驚覺世界如此之大,其實她尚未觸及一半領土而深感錯愕。

僅僅只是一張「暗黑地圖」,未料竟重新振奮起母親願意再次啟航──積極認識世界的內心小火焰。只是……母親對著被刮開部份領土的「暗黑地圖」仔細來回檢視後,將手指指向俄國、非洲、澳洲……甚至連南極洲都思忖著前往的可能性。

家人們一方面暗自高興此地圖重燃母親探索世界的動力,另一方面卻默默發現──母親下令挑選即將出遊的地方,似乎均以領土較大的國家為優先考量。「暗黑地圖」透過和刮刮樂相同的行為,推翻母親原本「此生想去國家的心靈地圖」,重新以「能刮開多少暗黑地圖總面積」作為另一種考量。雖然這實在有違吾家日後帶媽媽旅行一起看世界的初衷,但一張地圖能重新燃起母親遨遊世界的「豪情壯志」,家人們倒是十分樂見。母親再次驚覺世界仍然很大,沒去過的地方依然很多──「暗黑地圖」上許多領土正等著她刮開黑暗,賦予繽紛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