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台南鹹酸甜

文/李妍潔 插圖/國泰

台南是苦的,在中學的時候。像那時吃的中藥一樣,是三餐飯後服用完就想丟棄的回憶。在矗立高牆的囹圄裡,掙扎著想擺脫身上的枷鎖。天才剛亮,晨起便是一陣令人作嘔的暈眩,隨著車子兜兜轉轉,迷迷糊糊地從路的一段,乘車到三段的盡頭,初春總是遲到不開的風鈴木,一到夏天易燃盛放的阿勃勒。都在車窗外開了又謝,就這樣走了十二年的林森路。

離開台南,就像得了失憶症。只記得家鄉這個陌生的詞,一夕之間突然變得立體又強烈。離開需要用藥的日子,像迎來徘徊太久,遲來的回甘。台南變成青澀的回憶。忘卻所有令我痛心的細節,青春像一張薄薄的畢業證書,只容我用美好的形容詞去回想。

 

異鄉的食物太鹹,台南因此像顆糖。在外人眼中,變成一個浸滿糖水的城市。

潛移默化之中,一切好像都是甜的。像晚餐常吃的鱔魚意麵,是濃稠又甜膩的羹湯。像路邊的白糖粿小販賣著幸福,空氣中被那片雪白的糖粉揚起覆蓋。總忘了買回程的車票,直到逗留在台南的最後一刻才又想起。然而停留的時間總太過短暫,來不及把家人再一次刻在心底,就又匆忙被火車外迅速的景物汰換。

 

回來好幾次後,才終於去看了我最喜歡的,那片安平的海。那麼多次丟失又撿回的自己,都是在那個海灘。想起高三那年,因病請了長假去看海。在當時那個傾斜的世界裡,我看不見海的顏色。相機濾鏡所套上的顏色總太過濃烈,而我卻不得不透過照片去看海。

 

那年離開了海,等紅燈的風景換成了山景。遠處的群山好似一堵牆,殘忍地拉長回家的距離。

以為自己離不開海,卻還是這樣被現實推著走。當心與海的距離變得遙遠,那片觀夕平台的海,就只剩下鹹鹹的海味,取代了童年那些畫糖的滋味。海是鹹的,海浪是,風也是。而那刻骨的味道,則在日常中的某個片刻,隨著心底的潰堤,湧出眼角。行經唇邊時,也是鹹的。就像台南的海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