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時代來臨,基因檢測成救兵 癌症專家全解析

精準醫療已經是全世界發展的趨勢,根據腫瘤基因型態,來擬定適合不同患者的藥物與療法。

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精準醫療這個名詞儼然已經成為高科技醫療的代名詞,尤其在癌症治療這一塊,從最初通殺的化學治療進展到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追求的就是找出病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長庚紀念醫院基隆院區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正旭,臨床經驗豐富,陪伴過的病人不計其數,同時也擔任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的他表示,「精準治療不只是一個醫學名詞而已,罹癌會衍生許多社會問題,民眾也需要了解何謂精準治療,什麼階段需要哪些治療與檢測,越了解在抗癌過程中越不會慌張。」

精準醫療為必然世界趨勢 產官學合作聯盟加速發展

精準醫療已經是全世界發展的趨勢,根據腫瘤基因型態,來擬定適合不同患者的藥物與療法。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因此舉辦2022癌症精準醫療高峰論壇(Advanced Precision Cancer Medicine Forum , APCM),號召政府與產學界攜手,如各大癌症學會、行動基因生技公司等廠商,成為合作聯盟夥伴,共同投入資源,以加速台灣精準醫療發展。

王正旭教授進一步指出,這些看似與病人距離很遠的產業趨勢,其實民眾也需要了解。「在不同階段,要不要介入性治療、要不要檢測、分析,還包含手術、藥物的使用,民眾多了解其實對自己是很有幫忙的,可以按部就班接受治療,不會恐慌,也能讓醫病溝通更順暢。」

基因檢測誰需要做?何時做? 病人最大困惑

隨著基因檢測問世,大幅度改善了一些治療困境,例如乳癌、大腸癌、肺癌等癌症,都可找出特定的基因標記而對症下藥,可減少不必要的藥物處置,過往幾乎無藥可醫的某些族群也因此受惠。至於是否每位癌症患者都需要進行基因檢測?王正旭教授表示,每位病人幾乎都會感到困惑,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癌症都需要,目前肝癌、腎臟癌還未找到特殊標記可以參考。

王正旭教授以肺癌為例進一步分享,肺癌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其中小細胞肺癌因為突變不多,後續用藥改變不大,基本上不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反而是非小細胞肺癌當中的腺癌可藉由基因檢測找出突變點,再以標靶藥物治療,或是鱗狀上皮癌可利用免疫藥物治療。肺癌刁鑽的是,可能一開始對傳統化療反應良好,到一半突然惡化,就可考慮基因分析,確認是否有整體基因改變,能否改以免疫治療。

套組一次檢測多突變點 不耽誤治療時程

王正旭教授也說明,基因檢測模式也很多元,單個突變點分析費用較低,「幾千塊就可以做,但一個一個檢測,都需要時程,一來一回就會拖延治療時程,採樣出來的腫瘤檢體也會越測越少,反而容易出錯。」由於晚期癌症進展很快,為了避免耽誤治療時程,現在也設計出套組檢測,一次檢測多個突變點,掌握後續用藥關鍵。

王正旭教授也提醒,一般來說早期癌症還不需要基因檢測,不過對於容易焦慮的病人,也可以在一開始診斷時檢測分析,在之後的治療隨時提供參考。

治療越精準越昂貴 精準化也需平民化

精準醫療發展至今,「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王正旭教授分享,喜的部分是透過科學研究,知道癌症可以更有效控制、甚至是治癒;憂的部分是指,這些研發過程耗費非常多人力、資源,因此費用高昂,一般家庭不見得負擔得起治療,「若這些治療一般國民負擔有困難,該怎麼救助病人?後續醫療保險、社會補助,台灣這部分還需要努力趕上。」

台灣每年都有十多萬人罹癌,但有一半以上是有機會治癒的,王正旭教授表示,早期癌症篩檢與精準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減少癌症對個人和家庭的負擔。他同時也期待民眾能理解精準醫療,與醫療團隊配合,了解跟接受治療之事後,善用知識幫助控制疾病在最理想的程度,也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花費,一起順利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