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皇太后的指認--聖墓教堂

聖墓
 文、攝影/吳駿聲

 我們在耶路撒冷舊城區中,通過了苦路的前9站,大家現在所在的地方是聖墓教堂。所謂的「聖墓」,是指曾經埋葬過耶穌基督的墳墓。為什麼說「曾經」?因為耶穌在墓中躺3天後復活了,所以現在是個空墓。其二,也許大家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耶穌的墳墓會在城中?其實在耶穌那個年代,這裡位於耶路撒冷城外,而且是個墓場。
 耶穌升天80多年後,羅馬皇帝哈德良即位,他極度討厭基督宗教,因此下令在這裡興建阿芙蘿黛蒂(Aphrodite,希臘神話中的維納斯Venus)神殿,來抹去耶穌的痕跡。過了快200年,東羅馬帝國皇太后海倫娜,受到「聖靈」引領而來,感動地說:這裡就是聖墓!
 故事說來神奇,皇太后在參觀神殿時,突然命令眾人,在她指示的地方掘地,結果發現3個十字架刑具。於是海倫娜宣稱:她找到了耶穌當年所使用的「真十字架」。這座神殿就是《聖經》裡,耶穌殉難的各各他地!但到底哪一個十字架上染有耶穌的寶血呢?
 聰明的皇太后下令:找來3個麻瘋病人,讓他們分別接觸其中一個十字架,還真的有個病人不藥而癒,於是確定這個刑具就是「真十字架」,既然找到各各他和真十字架,那麼根據〈約翰福音19:41〉的記錄,耶穌的墳墓就在附近。
 因為耶穌殉難在安息日的前一天,根據猶太律法,若不能在太陽下山前入葬,就要等好幾天後才能處理。換句話說僅有幾個小時,能處理耶穌的後事,情況可說是萬分緊急!幸好有信徒提供一座嶄新石墓,耶穌才能在太陽下山前安葬完畢。所以「釘十字架」、「入殮」、「復活」等典故,全在一座教堂內,是有原因的。
 皇太后海倫娜下令拆除阿芙蘿黛蒂神殿,於西元326年興建聖墓教堂,經過數次改建後,成為現在看到的樣子。大家別急著進去,有沒有看到一個2樓窗戶下的木梯?那也是個有趣的典故。教堂目前由9個宗教團體共同管理,但260年前,他們為了爭奪教堂的所有權,幾乎都要動手打架了。直到1757年,才在國際仲裁下劃分歸屬,連一個釘子、一塊石頭都清楚規定。當一切都安排妥善後,才發現木梯被人遺忘在窗外,沒有擁有者。其實木梯根本不是什麼聖物,只是工人裝修窗戶忘記拿走而已。但多出的這個物品,勢必打破平衡,因此一放就放了數百年,任憑風吹雨打,腐爛之後,再放一個。目前這個已經150年了。
 我們準備進去吧!大家一看這個木製大門,就知道是歷史悠久的古物。上面有兩個古鎖,其實門和鑰匙是由兩個穆斯林家族所掌管。一代穆斯林豪傑薩拉丁征服耶路撒冷後,在1192年命令喬迪.古迪亞家族(Joudeh Al-Goudia)為「鑰匙的保管者」,努賽巴家族(Nuseibeh)為「聖墓教堂的守護人與守門人」,這兩個職務都傳承至今。
 每天清晨這兩個家族的傳人,都必須趕到大門前,教堂內的執事人員,會打開右邊門板上的小門,遞出木梯,由努賽巴家族的人接了架在左門板上。然後喬迪.古迪亞家族將有近千年歷史的鑰匙,交給努賽巴家族打開較低位置的鎖,再登上木梯打開較高的鎖。最後教堂內的人員,先開左門再開右門,將木梯放回右門後,完成開門程序,讓人們入內。
 走進大門後,一幅200多萬片馬賽克所組成的「耶穌入殮圖」映入眼簾,在此之前的是塗膏禮之石。人們相信這是耶穌在斷氣從十字架卸下後,清潔、塗上油膏的石板。右上方就是《聖經》中的各各他,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上去的入口就在大門的右側,這裡其實是一大塊岩石,只不過現在被建築物包圍起來。
 梯子很窄要小心,上來之後的平臺是殉難祭壇,第一個祭壇上,可以看到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圖騰,這是苦路的第十、十一站「耶穌被剝去衣服」和「耶穌被釘十字架」;隔壁第二個祭壇,是第十二站「主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在這個祭壇之下,有個圓形的金牌,中央有個方洞,就是釘著耶穌的十字架所樹立的地方。

聖墓教堂入口
 傳統的說法中,耶穌在早上9點上十字架,下午3點斷氣,據說斷氣當時有3件事發生:第一,在聖殿的屋頂上號角響起,表示獻祭時間到了;第二,發生地震,十字架下的岩石裂開;最後,聖殿內的帷幕從上向下裂開。耶穌最後一句話說:「成了」,成了什麼?祂作為祭品的任務完成了,人類與天主的「新約」成立了,從此天主由聖殿內走入人群之中,每個人可以自由地向天主溝通,不需再到特定地點,由特定的人代為禱告。
 下樓在另一個地方,下來可以參觀殉難祭壇下的亞當室,看看當時地震所造成的岩石裂痕。然後右轉經過嘲笑祭壇,走下階梯到達聖海倫娜祭壇,這裡還能看到一點點當年阿芙蘿黛蒂神殿的遺跡,有幅精美的羅馬船馬賽克畫,以及牆上「海倫娜發現真十字架」的壁畫。再往下就是海倫娜發現十字架的地方「聖十字架尋獲祭壇」。
 再次走回「塗膏禮之石」,向左走會看到一個亞美尼亞東正教的祭壇,那是在一座涼亭中一盞燭光永恆不滅,以紀念一路伴隨耶穌走過苦路,直到在十字架上斷氣的3位馬利亞:聖母馬利亞、抹大拉的馬利亞,和耶穌的阿姨克羅帕的馬利亞。接著踏入復活大廳,大廳內有兩個主要建築,主教堂和聖墓。

 ◆聖墓

 聖墓是整個聖墓教堂的核心!位於圓形的復活大廳中,原本是亞利馬太的約瑟(Joseph of Arimathea)在一片石壁開鑿而成的墓室,後來給耶穌埋葬。今日所見是拜占庭時期,人們將這個墓室周遭的石頭鏟除,然後包裹精美的石材而成。
 等著進入聖墓朝聖的人們,總是在此大排長龍。其實聖墓由兩個部分組成,進來首先遇到的是「天使祭壇」。天使祭壇因為內外有許多的天使圖騰而得名,入口門楣上有許多的圖像,由下往上分別是:耶穌升天、十二門徒、從棺中復活等,兩側是羅馬士兵和抹大拉的馬利亞,耶穌的頭像及兩側聖母馬利亞抱著小耶穌,再上面是拜占庭帝國的標誌:雙頭鷹,最後是復活的耶穌。
 天使祭壇的中央,展示著當年墓門的碎片,再進一個門才是聖墓。進入之後的右側石床,就是當年耶穌遺體放置的地方。其實這個石床不是真正的殮板,2016年10月26日,在東正教主教狄奧菲洛三世(Theophilos Ⅲ)等人的見證下,打開石床發現其下另一塊「保護板」,再下面才是耶穌的殮板。這次的整修距離上次1550年的開啟,已有466年了!
 復活大廳穹頂,雖不若主教堂穹頂的華麗,但卻別具深義。在昏暗的環境中,穹頂正中央的圓洞可以讓陽光透進來,這個圓洞代表耶穌,當有陽光射下時,正符合〈約翰福音8:12〉中耶穌說:「我就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會在黑暗裏行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可是這個圓洞不可能都有光照下來啊!陰天時又怎樣解釋?如果你這樣想,也符合〈約翰福音12:35〉:「耶穌對他們說:光在你們中間,還有不多的時候,應當趁著有光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由圓洞延伸的12道光芒,代表耶穌的十二門徒,將耶穌的理想傳播四方。(本文係三民書局即將出版之《帶這本書去聖地》精采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