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2022退休日記(五月)

折枝繡球 蔡莉莉 油畫 60×50公分 2022

文/圖 蔡莉莉

 畫著二隻折枝的繡球花,牆上光影晃動,張愛玲的句子不知不覺織進了畫布的纖維裡。

2022/5/1(日)

讀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寫他的軍醫父親,48歲歸隱,離群遁世,餘生繭居32年。一個疑問出現在我腦海,相同星座的我,退休是否也會跨馬封劍,隱入僻巷,相忘江湖?

世上有幾種人,就有幾種退休的生活模式。涉過時光之河的人,掌握更動生命流域的訣竅,蟬蛻蝶化,把人生走成自己的,是最美的時刻。我夢想的退休生活是天天星期天,天天自然醒。然而,蟄伏的生理時鐘,戀舊又頑強,每天七點不到硬是把我校正回歸成自律人生。早起看書,不必出門,不被工作打斷,豐足而整全,那也是退休的快樂。

 

2022/5/2(一)

到北門寫生,為華副的文章配圖。坐在Coffee Club的戶外座,烘焙咖啡豆的香氣不斷沁入鼻腔,糅雜撫臺街洋樓旁飄來的滷肉香,決定午餐就吃鄭記豬腳飯。休息時,拍桌上的咖啡甜點Line給家人,上班中的喬治傳來貼圖:「你這種人就應該長命百歲」,被祝福了!

畫好北門,上傳fb。朋友得知立刻抱一疊《浮生畫記》趕來咖啡店,意外多一場北門簽書會,有一種被友情穩穩接住的感覺。

 

2022/5/3(二)

出書後,接著是講座。準備好ppt,一整天在自己的書上做筆記,要濃縮重點也要兼顧有趣,頗費神。一面安慰自己把這幾場撐過就好,一面突然很想吃香帥的芋泥蛋糕。於是,喬治開車載我買回,很有點貴妃的意思了。

 

2022/5/4(三)

色彩與香氣總是令我快樂,特別是花香。去年買的梔子花(gardenia),把五月開成一團白色的香氣,今年猶遲疑著不開花,彷彿持續三級警戒著,只好再上花店。花店在菜市場街沿,人車熙攘來去。此刻我懂了,為什麼主婦每天上市場,為什麼退休族樂當職業菜籃族,那是看得到人群的社會,那是生活日常的江湖。

坐在窗邊,就著花香讀魯迅《朝花夕拾》,他寫幼時保母阿長,人物鮮活有趣。翻回作者頁,不禁驚嘆出聲,一下子從婉約的花香中,跌落似水流年。初讀魯迅,是在美國讀美術研究所時選修中國文學,對二十多歲的我來說,作者無疑是個老人。怎麼,彷彿如昨,而我就已走到魯迅過世的年紀了!

 

2022/5/5(四)

畫畫和寫作的人,都是不從眾的族類,隱遁在安靜的工作空間,換來精神自由和情感淨化。退休四個月,仍不想加入固定時間的團體活動。也無法把日子過成咖啡店裡閒閒聊天的人,同時開講,各講各的,無了無休的,好似幫吳冠中那幅《鸚鵡天堂》配音。

午餐,煮一鍋鳳梨苦瓜雞。入口微甜,微苦,覺得自己像是日劇《孤獨的美食家》那個懂吃的人,一個人,細品季節旬味的簡單幸福。

 

2022/5/6(五)

畫畫時,收音機恆常開著,空氣中飄蕩著聲響。畫著二隻折枝的繡球花,牆上光影晃動,張愛玲的句子不知不覺織進了畫布的纖維裡,「她不是樹上拗下來,缺乏水分,褪了色的花,倒是古綢緞上的折枝花朵,斷是斷了的,可是非常的美,非常的應該。」在文學與藝術之間進出就是這樣的奢侈,隨時可從細微處尋出歡喜,感動一時,一日,一生。

下午,閒步陽光裡,一條街走過一條街,很是寫意。就像梭羅《湖濱散記》裡那個獨自耕作的農夫,收工以後「必須找個能『看見人』的地方消遣消遣,以酬償其日間的孤獨。」

 

2022/5/7(六)

走訪石碇油桐花步道,山徑堆滿白色小花,彷彿踩進初雪。五月雪層層覆蓋蒼綠的油桐,像是溫熱的布朗尼上盛了白色冰淇淋,有一種大熱天戴白毛帽出門的錯置感。

途經茶園,喬治以無人機空拍,宛如上帝視角,一種全知的高度,田園詩般的美。來石碇,必到有戶外千秋座的八卦茶園吃麵線煎蛋餅,古早的滋味已是城市裡難遇的尋覓。

 

洛杉磯窗景 蔡莉莉 速寫 25×25公分 2017

2022/5/8(日)

小咪洛杉磯的住處對街就是老人公寓,她說從房間的落地窗望出去,每天都可以看見坐在靠椅上無聊曬太陽的老人。

我的記憶立時高清起來,以前在LA,下課開車回家必經街角的養老院,每個房間陽台幾乎都坐著一位老人,眼神放得很遠很遠,凝望遠方夕暮,一種深刻完成人生之後,默默的孤獨。當時覺得那是時間之河的彼岸,而今,我也坐在陽台安靜地看晚霞把天空當成調色盤,將花香畫得好長好長。

 

2022/5/9(一)

不知道是因為陽台傳來一陣陣梔子花的香氣吸引我,或者因為疫情停課演講延後,使我如釋重負,一連兩天,坐在窗邊畫畫。然而,我確實知道的是,當你喜愛一種花香,你的身體,更別說你的嗅覺,會變得對這味道極為敏感,以致於每年花開的季節,你會發現你的座椅會自動挪移到離花叢最近的角落。

我就是如此又去了花店,買回第三株梔子花,醞釀一季清芬,把夏天專屬的嗅覺風景薰成一首詩。幾乎要宣布:從今以後,除了梔子花,不買其他盆栽了。

 

2022/5/10(二)

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腦中浮現以前在美國修中世紀美術史看過的福音書(gospel)。那繾綣如藤蔓的文字,爬滿鍍金頁面,似有一首無聲的聖歌在其中穿繞。如此繁複的細節,也只有靜坐一日方動筆的僧侶才能以虔誠完成。十九世紀末新藝術( Art Nouveau)的莫里斯、慕夏、克林姆,精緻的裝飾風格,多少來自福音書手抄本的啟發。

 

2022/5/12(四)

朋友告訴我,《浮生畫記》誠品線上又缺貨了,誠品台大店也暫無庫存。遂上網搜尋,發現唐山書店發文推薦我的書,那是一間位於臺灣大學旁頗有歷史的書店,台灣獨立書店的先驅。

 

2022/5/18(三)

坐窗邊,讀陳冠學的《田園之秋》。偶爾,拂來一陣花氣,彷彿仙人走過。小時候,經常搬一把藤椅在天井花園裡看書。沒想到,重返早歲園中讀書的時光,已是四十年後。

陳冠學寫退休後有寶貴的充分閒暇,過著美的生活「該可供我在文學或哲學上留下一點兒什麼。」我多數的時間,在畫畫、在寫作,一筆一畫、一字一句,似在完成某種堅持。畫畫和寫作,都是一種勞動,也都是為了讓人幸福而存在。

 

2022/5/24(二)

浮光書店,明亮安靜,入門咖啡味撲鼻,和同樣位於赤峰街的春秋以及誠品中山店,形成我的文藝三角洲。我常在浮光長窗的角落,一座檯燈,一杯咖啡,專注一下午,這大概是海明威所謂的自我移植吧。

讀楊牧的《疑神》。他寫北一女原址是文廟,對面的司法院是武廟。但日本人把孔廟給拆了,後來變成語言學校。於是line小咪,知不知道她母校的歷史?也好奇北一女旁邊的我的母校,台北市立師專,從前又是什麼?

 

2022/5/25(三)

啊,買到《冰箱》了!在台大茉莉看到柯裕棻這本,一整天潮濕的心情,瞬間像撲上痱子粉般乾爽。

對於喜愛的作家,我總會收藏他們所有的書,有一種又找到一塊拼圖的喜悅。二手書店的書通常百元上下,但絕版書卻是原價的雙倍。董橋說得好:「絕版書是真朋友,太難找了。」所以,再貴我都買。

 

2022/5/27(五)

畫打好底,放陽台晾。窗外有鳥聲,也有花香,令我喜歡。站在窗前,像去年一樣站在同一個窗口看那夏天開花的樹。

在花落葉生中,日子就這樣平淡地流下去,想起楊牧的「盛夏的時候,懷想一首詩/題在櫻花凋謝以後的京都」。以為再推遲一年便可出國,而今,一年過了,已不知如何還能坐在京都茶庵的榻榻米上學茶聖千利休說:「請以這杯茶,好好品嚐生命的喜悅。」

 

2022/5/29(日)

fb回顧跳出十年前,高中小咪正忙著絃樂社成發,那時候覺得一切生活皆可預見。不知道有一天她會飛回出生地,會成為自己期待的電腦工程師,會有不同的雙眼;不知道有一天,她會開著自己的車到沙漠裡,住在露營車,看她夢想中的Joshua Tree(約書亞樹)。夢想會讓天空變大,會有足夠的勇氣,穩住人生的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