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Views 0Comments
為揭開花蓮千年前人群交流的面紗 玻璃珠將送往美國進行成分分析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花蓮縣考古博物館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合作對考古館典藏崇德遺址出土玻璃珠進行分析研究,今年十月將該件玻璃珠與臺灣各地出土史前玻璃珠送往美國Field Museum實驗室成分分析,以了解臺灣與東南亞的玻璃交換關係。
花蓮縣文化局表示,崇德考古遺址是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地底下重要的文化資產,曾出土大量古往今來的珍貴考古文物;其中包含千年前完整的、帶精美紋飾的陶罐,以及獸骨與各式石器。玲瓏精巧的玻璃珠,除了說明史前人類的審美、喜好之外,現在借助科學分析的工具,可以逐步揭櫫玻璃珠的身世疑雲。「她」是在哪裡製造生產出來的?怎麼被生產出來的?再藉由與臺灣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玻璃珠的比較分析,更可以逐漸拼湊出史前臺灣文化各地相互交流的影像。
為了通曉這些千年前人群互動的過往,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與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合作,自博物館館藏展示櫃中,出借崇德考古遺址出土的紅色玻璃珠,並由中研院研究員王冠文將該玻璃珠交予美國Field Museum實驗室,進行成分分析。為此,考古博物館打破「展品不外借」的慣例,期待玻璃珠經由研究成果,透過成分分析與遺址間玻璃珠等比較研究,重新展現她的生命,找回她的靈魂;並回溯她的專屬故事。
為歡送玻璃珠出國,考古館精心製作了一個小卡「出國探尋自我中,一年後等我回來,就可以更加了解我了。」反而更引起民眾的好奇與興趣,「消失」比「存在」更有興味,也讓考古博物館增添一樁有趣的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