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1歲莊姓男子罹患巴金森氏症15年,仍能行走,近期家人發現他走路遲緩,經常停滯不前,腳像黏在地板上很僵硬,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求診,醫師利用AI運算,分析步態影像數據,發現可能出現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步態凍僵」,及早介入治療,延緩相關病徵,在適量藥物控制下,手不再顫抖,步態不穩也獲改善,生活依舊可自理。
中國附醫神經內科部主任蔡崇豪表示,國際文獻顯示,60歲以上者盛行率1%,80歲以上者為2%,國內健保資料統計,罹患巴金森氏症人口去年已達7萬7千多人,疾病人口每年以2千多人速度增長。
蔡崇豪說,掌握病人巴金森氏症進程,精準投入適量藥物,往往是延緩該疾病的重要關鍵,但巴金森氏症並非容易診斷的疾病,在巴金森病專科門診中,在缺乏AI輔助工具前,需要經過層層神經內科檢查及相關量表試驗,醫師才能下確切診斷早期的步態障礙,至於巴金森氏症中後期的動作緩慢、步態凍僵等動作症狀,單憑肉眼更是難以區辨,診察時間往往曠日廢時,調整治療藥物精準劑量的時間也往往錯過。
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主任許凱程說,巴金氏症步態凍僵的時機往往無法輕易預測,為確保即時擷取關鍵畫面以利診斷,中國附醫人工智慧醫學診斷中心與神經內科醫師團隊利用AI演算法分析病人步態影片及走道壓力資料,聯手打造「步態凍僵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系統」,更結合具混合實境(MR)功能的微軟Hololens2頭戴式裝置,即時錄下病人的連續性步態影片並快速同步至電腦進行深度學習訓練與判讀,省去架設錄影機台的時間。
他說,同時提供臨床醫師AI自動生成的步態凍僵時間分割數據,有了分析報告輔助,大幅增加醫師診斷效率,快速揪出巴金森氏症,可提早進行手術介入或藥物治療等醫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