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67歲李先生因解尿不順、夜尿就醫,檢查發現除攝護腺肥大外,攝護腺特定抗原PSA偏高,直腸攝護腺超音波下看到1公分結節,並做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切片,但因病灶太小無法精準做切片,年年追蹤,經過3年持續追蹤檢查,終於在第3次的經直腸超音波切片下,確診為攝護腺癌第2期,手術切除並持續門診追蹤。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醫師曾文歆指出,攝護腺癌的診斷包括肛門指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經直腸超音波檢查,若發現檢查有異常時即會安排攝護腺切片。傳統超音波定位之攝護腺切片,非常仰賴手術醫師的經驗及腫瘤所在相對位置。再好的醫療也有其侷限性,超音波定位之攝護腺切片在高風險群當中其診斷率約為25-56%,而攝護腺切片偽陰性比例約為25%,往往迫使高風險病人必須每年持續追蹤PSA、超音波、肛門指診等檢查,造成病人心理負擔大,現在最新的「3D核磁造影暨經直腸超音波影像融合穿刺導引系統」,讓醫師更清楚地看到攝護腺的結構和細節,避免盲目或隨機切片,切片的準確性也提高近7至8成。
曾文歆說,奇美醫院泌尿外科統計2022年安排傳統攝護腺切片約450人,但每年新診斷攝護腺癌病人高達近200人,檢出率約5-6成,雖未檢驗出攝護腺癌,但由於PSA超標,往往帶給受檢者嚴重的心理負擔,並擔心執行切片時的感染風險。多參數核磁共振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攝護腺癌評估工具,它利用多參數的方法,綜合評估核磁共振的各系列影像,以判斷攝護腺癌的風險、腫瘤定位、癌症分期。檢查過程中,不需要麻醉或是接受侵入性處置,病人接受度非常高。近年來歐美等西方國家對於PSA異常的病人,會先做攝護腺核磁共振來確認病灶,以避免不必要的切片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