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最常見的症狀即為「無症狀」,因此常被民眾忽略。今年7月起,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一線用藥,及其他2類患者的2線用藥,預計149人受惠,患者年省新台幣200多萬元。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表示,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血癌(白血病)、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3大類,向下又可細分多種類別,分類複雜,民眾難以分辨。
血癌當中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好發於60歲以上銀髮族,因初期無明顯症狀,出現症狀也容易與老化混淆而被忽略,因而也被稱為「沉默殺手」。
根據國健署109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CLL患者共計241人,占白血病發生人數約9%,即使病人數相對少確有逐年緩慢增加的趨勢。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姚明表示,多數患者早期並無症狀,都是健檢時因白血球過高而確診。
常見7大症狀包含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半年內下降1成以上)、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夜間盜汗、淋巴結腫脹、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全身乏力,由於症狀不典型,常被誤認是老化而延誤治療。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秘書長蔡承宏表示,基因變異是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重要的預後因子,其中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病患通常較早出現症狀且預後最差。
因此,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建議,具有17p染色體缺陷的患者,第一線應使用標靶藥物治療。過往一線治療選擇有限,患者需先進行化療,但實際上卻反應不佳,反而讓病人錯失治療良機。
近年新型標靶藥物陸續問世,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趨勢,不但將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作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高風險族群(17p染色體缺陷)一線用藥。另,針對難治/復發型被套細胞淋巴瘤(rrMCL)患者,也成為二線健保給付用藥。
蔡承宏強調,相較於傳統的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可顯著提升患者存活率,安全性較高、亦能降低心房顫動、高血壓、出血等副作用,進一步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尤其納入健保給付成為一線用藥,也讓高風險的CLL患者少走冤枉路,免於接受不必要的化療過程。
健保署表示,新一代口服標靶BTK抑制劑納入健保給付,預估可以為每名患者1年省下約205萬8600元,預估受惠人數約149人,健保預估每年會增加支出約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