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急性肺出血 心導管救命

醫師王玠能說,「微創心導管關閉術」是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新曙光,且已可健保給付。 (記者葉進耀攝)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新生兒科與小兒心臟科團隊照護1名26週、出生體重766公克早產兒,歷經呼吸窘迫症、肺出血及氣胸等多重肺部疾病,考量開胸手術術後照顧風險較高,改採「微創心導管關閉術」,術後2天呼吸狀況大幅進步,很快移除呼吸器。

小兒心臟科主任王玠能指出,胎兒的主動脈和肺動脈間有一條「動脈導管」相通,一般足月嬰兒出生後2~3天內會自行關閉;若沒有關閉,稱為「開放性動脈導管」,主動脈血液會由此持續分流至肺動脈,導致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造成生命危險。

早產兒因動脈導管的平滑肌纖維層較薄,對氧氣的刺激反應不足,導致無法順利收縮關閉,出生週數越小、體重越輕,開放性動脈導管發生率越高,平均高達30~40%。病嬰會出現呼吸急促或費力,嚴重時併發心臟衰竭及肺高壓,還會有發紺、肝脾腫大、四肢水腫等危險症狀。其中,急性期最危險致命的就是「肺出血」,慢性期常導致慢性肺疾病及氣管肺發育不良。

他說,開放性動脈導管通常會先嘗試藥物治療,若效果不佳或有禁忌症時,再考慮「開胸式」結紮手術,但手術風險大。

「微創心導管關閉術」治療開放性動脈導管,對3公斤以上較大嬰兒是很普遍的介入治療,但對於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則因血管很細、管徑只有1~2公釐,加上容易失溫,難度非常高。

成醫曾遇到出生體重僅462公克、懷孕22週的小男嬰,在出生第7天時出現急性肺出血,當時體重只有478公克,使用心導管手術治療成功,是已知文獻中體重最低記錄。成大醫院團隊已於SCI期刊發表4篇相關論文,近期也在美國兒童胸腔學會雜誌發表一篇。

王玠能說,早產兒的心導管關閉術原需自費10多萬元,3月底通過健保署審核已可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