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佳里民安社區出現一座古亭畚,就矗立在主要道路旁,相當引人注目。這個古亭畚,在文化局社造補助支持下,由社區和天赦竹編發展協會師傅蔡世緯合作,復刻農村工藝,除展現竹編工藝成果,社區也發展遊程,讓小農村也能成為大景點。
這座高一百八十公分、直徑兩百五十公分的古亭畚,重現當年,讓世居當地的長輩相當感動。文化局說,古亭畚是當時農村社會,自給自足儲存稻穀所需,因台灣氣候多雨潮濕,早期以竹架將古亭畚撐起離地,防止穀物、根莖類農作物受潮,得以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保存,保鮮期甚至可長達一年之久。
時代變遷,農民收成後,大多轉賣農會或碾米廠,自存比例極少,古亭畚也逐漸消失。蔡世緯表示,透過眾人力量復刻古亭畚,希望延續傳統農家竹編工藝與凝聚社區精神,讓傳統工藝世代傳承和延續。
文化局長期扶植社區發展社造,發展竹藝特色,透過編織小巧可愛的竹編小椅等工藝品,形塑成「工藝社區聚落」。
佳里區長林耿漢指該地為空地,古亭畚成為該地地標;社區理事長林淑真希望古樸又古錐的古亭畚,除承載在地共同記憶,也肩負文化傳承,希望能成為文化景點。
文化局今年扶植近八十個社造點,在台灣社造將邁入三十年之際,各社區皆能發展出獨特魅力,民安社區除發展竹藝,也開發出民安在地遊程設計,讓小農村也能成大景點,社區轉型創新,亮麗大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