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0歲男性患者前幾天高燒40度且全身皮膚紅疹,骨節痠痛,經西醫診斷為登革熱,服用西藥止痛退燒藥後症狀反覆,經友人介紹至診間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包括,病人身材適中,面容紅;高燒40度、全身皮膚紅疹、眼眶痛、頭脹痛欲裂、骨節痠痛、口乾、大便無日行且質硬;舌診「舌紅苔少」;脈診「左寸細促,右寸關滑」。中醫證型為「肺胃鬱熱」。內服處方思維:「涼血、瀉肺熱、降胃火」。內服中藥5天後,高燒與皮膚紅疹痊癒,接著全身皮膚開始脫皮,再服藥一週後,上述諸症痊癒。
登革熱病毒於1940年代被命名,分4種血清型。感染登革熱病毒患者約有8成無特別症狀,或只有輕微發熱、感冒症狀,5%左右會引發重症,而重症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死亡率可達20%以上。登革熱症狀常有發熱、骨頭疼痛、斑疹等典型症狀,且因體質差異,也常見頭痛、惡心、後眼窩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嚴重者可能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甚至引發「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等致命重症。目前尚未發展出對抗登革熱病毒的特效藥,世界衛生組織登革熱治療指引建議支持性治療,如適時補充水分、避免並治療併發症如血漿滲液、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等,多發於抵抗力差的患者或孕婦、小孩、老人,可透過詢問口乾、尿液減少等症狀間接了解體液喪失的情況。
中醫立場,登革熱隸屬「溫疫、溫病、濕溫、暑疫」範疇;至於伴有皮疹、出血等症狀的登革熱常屬於「疫疹、斑疹、血證」範疇,登革熱伴血小板減少的患者多屬於此類,病例中最常見的中醫證型為「衛氣同病、氣血兩燔、瘀毒交結」,疫毒襲表入裡化熱,入營傷血。常用於治療登革熱伴斑疹、出血等症狀的涼血散血方,包括清氣涼營湯、犀角地黃湯、涼膈散。近年研究證明,中藥涼血散血方中之丹參、三七、赤芍、牡丹皮、大青葉、青蒿具有減少血小板被破壞、溶解血栓及改善局部循環等作用。
登革熱的死亡率小於百分之一,但若引發重症,死亡率則可達20-50%以上,又因缺乏有效疫苗及特效藥,除了中醫辨證治療外,藉由民眾自動自發定期巡視並減少居家環境中的積水容器,才是防治登革熱最根本的作法。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