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欣
我喜歡這樣理解:硬玉屬於山,而軟玉屬於水。
硬玉是鈉輝石礦物組成的「輝玉」,因板塊運動擠壓,在高壓低溫環境下形成的變質礦物;軟玉則是因著斷層中流動的極高溫地下水,使岩層產生質變,形成「閃玉」。其實兩者的軟硬度是差不多的,但是因為閃玉的岩石解理(cleavage)較發達、容易崩裂磨損,相對感覺比較「軟」,所以才被稱為軟玉。
翡翠是硬玉,看的是「種水」,也就是結構的緻密度,愈是緻密細膩,打磨出來的光澤愈光亮,「水頭」愈足,等級就愈好。最頂級的翡翠名為「玻璃種」,顧名思義就是通透光亮如玻璃;次一級如結冰,稱做「冰種」;再次級的就如蛋清或豆漿了。翡翠用語亦稱好的光澤為「起剛性」、「起膠」,其實就是密度好,使玉面泛出無懈可擊的光感。
而和闐玉屬軟玉,有白、有青、有黃、有墨黑,其中又以白玉最貴重。極好的和闐白玉,不只要白,還要質地柔膩如動物脂肪,是為「羊脂白」。看過了羊脂白,才明白中國的詩詞為什麼總用玉來描寫美人肌膚的溫軟——美玉甚至是帶有官能性的。和闐玉也確實很官能——愛玉的人會盤玩他的玉,反覆摩挲之下,玉的質地會變得更透明,專用術語叫做「包漿」,那是用時間換來的專屬光澤,如油蠟、如玻璃,難以取代。
硬玉光采奪目,軟玉溫潤可人,兩種玉各有各的愛好者。不管是哪一種玉,都美麗。手握一枚小小玉石,想它如何從遠古的滾燙大地中孕育,板塊相互重擊,從超越人類存在的洪荒激情之中誕生、冷卻,沉睡萬千年,然後偶然間被發現、被細細雕琢,最後來到我面前。
伴侶愛極了和闐玉,他說和闐玉比起翡翠,更容易隨著佩戴的人轉化,佩戴的人如果氣場好、身強體健,受到主人的氣息滋潤,玉的光澤會一天比一天柔美。這一點倒是真的,同一塊玉在我身上,總是像水分被吸乾了一樣黯淡無神;交給伴侶戴個兩天,玉就變得油油亮亮,像吃飽睡好的孩子。我都笑說明明是戴的人皮脂腺分泌太發達,但個性溫和的伴侶,確實比我會養玉。
有一種玉雕成的跪姿人偶稱「玉跪人」,寓意是「遇貴人」,若是我戴,就要改名叫「遇粗人」。嬌貴的玉,若是碰到的主人粗魯如我,不免斷手斷腳。伴侶買給我的和闐佛手瓜手機吊飾,沒幾天被我敲掉一邊瓜頭,玉手鐲也被我戴斷了兩只。雖然大家都安慰我玉是在為主人擋煞,但被我戴的玉也未免太過倒楣。有趣的是,和闐玉常常被我弄斷,翡翠卻戴得住,年輕時買的翡翠都活得好好的,可能因為翡翠比較剛強,適合我的性子。
我喜歡翡翠的水色,喜歡翠中帶棉,如初夏山巒豐富的綠,為皮膚添上一點生氣。有些翡翠結晶排序特別整齊,會產生某種螢光感,行話叫做「起螢」,戴在身上,那便不是一片森林,卻是水濱蘆葦裡時隱時現的螢火蟲了。
玉石隨著不同角度,對光的折射反映也不一樣,其落差足以愚弄眼睛。好的翡翠追求色澤通體均勻,但是天然玉色總有不勻處,琢玉工匠能夠判斷出適當的雕刻角度,讓光線巧妙隱去玉的瑕疵。我曾把翡翠戒面翻過來看,發現背面其實是帶著明顯冷白的棉絮,一小點玉紋,但正面卻是無懈可擊的放光滿綠。正如山的風貌不能一眼盡覽,總有深淵藏在葉底。對我來說,欣賞翡翠時,想的不是顯,倒是藏。
結婚前,我和伴侶有點像是玩伴,一起玩茶,玩玉,玩水晶,種花養鳥,假日總是相偕去逛建國玉市,淘淘看有沒有新的好貨?把時間和金錢都消磨在玩耍上。戀愛時的情侶,總以為自己絕對不會被婚姻打敗,但是結婚後消磨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了。週末風景驟變,只剩下加油倒垃圾刷馬桶全聯買牛奶吼小孩子半夜不睡覺,誰有閒情逸致泡茶,還玩玉?
婚前的日子是快樂盪鞦韆,婚後就是一頭盪進了泥水坑。被帳單、尿布、煮飯洗碗這些家事,攪得分不清東南西北的我,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挫敗,只能拚命忍耐。而伴侶不善言辭,雖然知道我過得艱難,卻總不時做些令人發火的蠢事。兩個人都不願碰觸令對方難堪的痛點,怕對方受傷,更不願逼對方到底,寧願各自承受,各自尋求解方。如此一來夫妻關係反而疏遠了,拖著扯著,幾乎要斷裂。
後來慢慢明白,婚後的兩個人,其實仍把對方像玉一樣地寶愛著,卻因為害怕溝通、衝突,寧願擱置問題。然而不溝通、不衝突的做法,卻反而造成兩人關係更大的傷害。正如玉在人身上日日佩戴,雖要承受破碎的風險,卻也因此而互相滋潤,獲得包漿的美麗了;相反地,把玉用錦綢小心包裹供起來,不去碰觸,看似安全,時日一久玉質反而乾澀枯槁。
不被照顧的玉,會短暫性地「死掉」,死掉的玉,就得花上更多的時間去把玩、滋潤,才能讓玉重現原來的光采。
有時候覺得婚姻關係中的彼此,也像是兩塊玉:我鋒利高傲如硬玉,他溫厚內斂如軟玉;我屬於山的崢嶸,他屬於水的遼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我硬他軟,但是其實對磨起來,硬度是差不多的。我磨他,他也磨我。時間公平地在我倆身上都留下痕跡,每一次的爭吵、受傷、互相退讓、理解然後成長,我們正在練習,跋山涉水地,為彼此「包漿」。
說起來都是陳年老調,不過相處久了,就算天生的質地截然不同,磨呀磨的,也能一邊變化,一邊找到自己現在的樣子,比過去更舒服的樣子。總歸就是一句:老調的愛情,如玉。
(摘自《玩物誌》,有鹿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