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0Comments
<府城廣角鏡>《尋找湯德章》觀影有感(下)
鄭邦鎮
參加了《尋找湯德章》電影紀錄片試映會,細細觀看之後,我心頭的確深有感觸。首先,當我看到電影導演就是《灣生回家》的同一導演時,期待已自動升高。當我理解全片重點不在二二八事件中的屠殺場景,而是「尋找,湯德章」(In Search of a Mixed Identity)時,我意識到影片的縱深和廣度,也就是人物所涉及的時代、制度、文化衝突和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大題目了。
然而,我十分同意黑格爾所謂「存在即合理」,我覺得那就是一個喚醒「面對現實」和「聖人處此,更有何道」的大智慧、大覺悟。沒有新覺悟,就沒有新發明。因此,影片促使我更關注的是:接下來,我們還可以怎樣。
聖經說,黑暗怕光,光一進來,黑暗就消失。佛經說,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耗時五年完成,片長九十三分鐘的《 尋找湯德章 》,就像一道光,勇敢掀開亂世英雄人權律師湯德章的悲劇,是歷來最有價值、最成功的台灣慘史紀錄片。那已是我們的過去,但還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如果犧牲的真象和代價沒有被認清,沒有換來覺醒,那就難怪二二八雖已是國定假日,對青年人來說,就只樂得放假、旅遊、購物和慶祝了。了解這段史實、看懂這部電影的人,已表達的深度覺悟和行動。
影片中還有一些新開眼的片中即景;首先是片中的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他身邊長期聚集著一群對台南文史長期研究的民間學者。他們蓄積相當深厚,可以說是「台南州廳文化園區」或民間社團、讀書社群現成生猛的師資或薪傳師大本營。
其次是對這部電影的攝製,全程牽引訪尋踏勘的資深媒體人楊淑芬女士。她正是最早起步的湯德章生命史研究先驅之一。記得她多年前曾說等她的專著完成時,希望我為她作序,我答應了。她已先推出一本小冊子,算是入門引子,全書大作尚未問世,相信是值得期待的大器晚成之作。
再來就是博學多聞的黃建龍博士。他留學西班牙,正是張燦鍙市長果毅完成湯德章紀念公園命名的推手;是最早從事湯德章田野調查研究的先驅;目前更是湯德章紀念協會理事長,致力於湯德章故居的保存。他最近還出版了《 看見湯德章 》圖像集。
當台灣島上不義遺址的轉型正義已經啟動;當南投草屯已經建構起台灣英靈聖山;當「五一九白色恐怖記憶日」運動正在展開連署;當北美台灣婦女會已經實踐二二八佩戴白色台灣百合的胸徽別針行動等等已經展現在我們生活中,我覺得這些更能在影片觀賞之外,隨時隨地發揮振聾啟瞶的效應。
最後,我和台文館館員、教育局專委、南美館副館長,也是二二八受難遺屬的陳偉隆兄,有過一番未曾公開的深層構思,也許值得藉此表露,以供各界關注指教。那就是:座落永華市政中心旁建平路上的二二八紀念廣場及相關設施,其實有遷移到湯德章紀念公園的必要。
因為這個紀念碑和廣場的設置,好像每兩年才使用一次,每次時間大約半天,人數不過數百。「如果前述台文館與湯德章紀念公園的Omega 歐美佳設計實現,那麼二二八紀念碑,正可遷移到湯德章紀念公園來。」當陳偉隆兄透露出這番思考時,我立刻感應到,那應是眾多二二八受難家屬的盼望和靈糧吧!
湯德章紀念公園是日治時期的大正公園,是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的「石像」所在,是最繁榮的七條通圓環,是國民黨統治下所標榜為最尊貴的中山路、中正路交口,尤其是不義政權發動二二八大屠殺中,肆意殘殺且暴屍台灣人權律師湯德章志士的罪惡現場!
這裡,每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車水馬龍,四時人文薈萃,四百年來一直都是國際矚目的台灣場景!這裡,才是歷史反省和人文涵化功能的常態大眾教育場所啊!
所謂「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或者「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笑撚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不都正是此時此題最好的比喻?如果營建好這樣的228 Omega,今後可能就自然守護著,涵化著,而不必到處「尋找」湯德章了!
(作者為前台文館館長,現任台灣文學國家園區協進會理事長、王明哲音樂國際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