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Views 0Comments
高惡性3期腸癌 雙標靶藥搶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8歲洪小姐是一名單親媽媽,3年前因劇烈胃痛,就醫確診第3期BRAF基因突變的高惡性度大腸癌,儘管立即手術,但仍歷經兩次復發,甚至切除子宮與卵巢。所幸,在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目前正以治癒為目標,持續治療中。
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具有化療反應不佳、容易轉移與復發的特性。依臨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平均7個月就會復發、存活期低於14個月。
基因突變的高惡性度大腸癌的治療困境終被雙標靶藥物突破,就算一線治療復發了,接續使用雙標靶藥物,有近10倍的患者,在治療後腫瘤縮小或是完全消失。若醫療團隊取得共識,有機會接續手術,提升長期控制疾病甚至治癒的機會。
收治洪小姐的高醫附設中和醫院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表示,若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也建議可以及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避免罹患腸癌而不自知。
王照元說,若不幸罹癌也別氣餒,即便發生惡性度較高的BRAF基因突變,也有包含雙標靶藥物在內的精準治療武器可以使用,積極與醫師配合,都有機會長期控制疾病。
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陳自諒指出,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安靜的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隨著發生位置略有不同。
陳自諒說,若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容易出現腸阻塞、排便改變習慣、血便等;但若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因為糞便尚水分較多,且大腸管徑較寬,症狀更容易被輕忽。根據臨床觀察,患者發生症狀後才就醫,確診時往往已屬第3期、甚至是第4期。
陳自諒說明,雖自95年起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但每4人仍有約1人確診時已屬第4期,也就是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此外,一旦從第3期惡化至第4期,患者5年存活率將會從71%陡坡式下降至15%,驟減了56%,平均每13個人中僅有約2人能存活超過5年。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醒,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個人化醫療格外重要,基因檢測不僅可以幫助醫師選擇標靶武器,還可以作為預後的一項評估。考量到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在大腸直腸癌,建議有預算考量的患者,可以優先檢測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BRAF、RAS(KRAS與NRAS)、MSI、HER2四大基因。
梁逸歆指出,即使BRAF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惡化後切莫消極,目前已有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以接力治療,有高達75%的患者有效控制疾病進程,腫瘤縮小或完全消失的機會也從2%激增至19%,足足增加了10倍。此外,患者存活時間增加了75%、死亡風險也降低39%,擊碎了從惡化到離世不足半年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