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文記∕官田報導
印象中的關廟主產鳳梨,但早期卻也是甘蔗的主產地。由關廟在地青年組成的「關廟青」榮獲文化局一一三年社造計畫補助,著手進行一系列的關廟製糖文化工作坊,二十一日在關廟松腳吳家宗祠園區辦理成果展,同時慶祝在明鄭時期即修築的水利設施|大潭埤三百五十四歲生日快樂。
關廟青表示,今年的社造計畫以「關廟製糖業文化」為主軸,早在四百年前,關廟即開始種甘蔗,發展出糖產業文化,希望這悠久歷史能讓更多在地居民、學子認識。一一0年四月,曾由在地文史工作者徐世和在關廟埤頭里鹽水溪畔發現大量的紅瓦碎片,經專業學者及台南市文資處委員現勘後,判定為清代時期製糖用的糖漏窯及糖漏殘片,將該遺址列冊追蹤,更顯現關廟糖產業文化的重要性。
成果發表在吳家宗祠園區內印象弼衣潭館舉行,弼衣潭即現今的大潭埤,保東國小及五甲國小的小朋友彩繪糖漏相關作品,還有彩繪糖漏、椪糖、糖漏DIY、吃甘蔗比賽,讓更多在地學子及鄉親,認識東門城外製糖文化在關廟的古今故事。
還辦理單車走讀活動,讓參與學員認識昔日運送關廟、歸仁、仁德沿線甘蔗的小火車型制及鐵路路線。為讓更多朋友一起關心大潭埤文化景觀資產的議題,當天用紅龜粿排成「354」字樣,慶祝在明鄭時期即修築的水利設施,大潭埤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