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膽固醇超標 心梗險要命

健保署邀集國內9大醫學會,規劃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預防及血脂照護模式,並且首度制訂和公布《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 (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余先生作息規律且熱愛運動,平日除無肥肉不歡,身體沒有任何不適,10多年前從高中教職工作退休,卻出現牙痛、肩背痠痛與呼吸不順等症狀,沒想到幾天後竟急性心肌梗塞,險些喪命。原來心臟的2條重要血管都塞住了,凶手之一竟是超標低密度膽固醇。

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在國人10大死因統計報告中,心臟疾病與腦血管疾病分居第2與第4名,成為台灣疾病負擔排名第2大的疾病,僅次於癌症。動脈粥狀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每年醫療支出453億點,其中缺血性心臟病62.2萬人、腦血管疾病45.9萬人,健保資源使用量大。

然而,國內高血脂治療資料顯示,造成ASCVD最主要原因之一的LDL-C低密度膽固醇,病友急性發病後1年內治療達70mg/dL以下目標的比率不到4成。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陳文鍾指出,非常高風險ASCVD中以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周邊動脈疾病與中風最要命,出院後1年累積死亡率逼近2成,高於一般ASCVD平均值12.9%。

為了幫助醫療人員以一致的標準治療準則,提供高血脂病人更好的照護,降低ASCVD對國人健康與醫療耗用大的衝擊,健保署邀集國內9大醫學會,針對不同風險者規劃ASCVD疾病預防及血脂照護模式,並且首度制訂和公布《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

台灣血脂管理臨床路徑共識的主要統籌專家、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表示,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因人而異,需依據年齡、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抽菸、生活形態與家族史等因素綜合評估,可分為「低」、「中」、「高」、「非常高」與「極高」等5個風險等級。

屬於「非常高度風險」、「極高度風險」病友開始接受治療後,應在6-8週內檢測低密度膽固醇,如果治療達標,可以每6個月持續追蹤與治療;若治療未達標,則需視情況增加藥物劑量、更換或合併不同機轉的藥物種類。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秘書長劉秉彥建議病友,應該要遵循「要回診、要治療、要追蹤、要改變」4原則,經由專業醫療介入與適當生活型態調整,雙管齊下,不讓美好的生活說倒就倒、讓人生的「心血」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