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走入一位70多歲阿嬤,訴說最近因擔心高齡失智,聽朋友的建議再度重回麻將桌,本以為摸牌的手感會一如往常;不料,牌摸得不如預期的順,竟還摸出新的問題手腕痛。診間初步理學檢查,病人的手掌拇指側明顯壓痛點並局部腫脹,影像X光片確診為「基底關節炎」。經進一步保守治療,症狀已改善許多,現定期門診追蹤。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關節病變和肌少症的個案比例不斷攀升。因為沒有足夠的肌力保護關節,全身多處骨關節及肌腱發炎的比例上升,造成眾多的急慢性疼痛病例產生。
拇指基底關節炎多發生在60歲左右,大多以女性為主,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長期反覆的做手部大拇指的動作,尤其是手掌張握的動作頻仍,像是縫紉、剪刀或是做一些家務等。此疾病初期會讓病患因疼痛而使不上力;當漸進性的疼痛加劇,甚至關節不穩定導致變形,外觀上即可看到明顯的腫脹;症狀較嚴重的個案甚至連簡單的日常手部對握力量都有困難。個案7旬阿嬤,即是因打牌要搓牌發現疼痛難耐前來就診。
治療基底關節炎,首先要確定診斷,而鑑別診斷最主要先排除是否有「媽媽手」,也就是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或是2個疾病同時存在。
基底關節炎治療的重點在於改善疼痛並恢復手部的功能。疾病初期,適時的調整手部拇指側肌肉的使用、止痛藥物的輔助、客製化的拇指輔具、物理治療;若有需要,還可以透過局部注射緩解症狀。當保守治療效果改善有限,需進一步評估是否要做手術治療。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平常居家做簡易的手部肌力訓練,重點是減少重複肌腱的過度使用,方能有效的改善日常生活品質。當有手部不適,建議盡早到鄰近的醫療院所做相關的評估並治療,提高生活品質,享受快樂人生。
(作者∕台南市陳建宏骨科診所院長陳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