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民進黨能否妥協是總預算案通過的關鍵

藍白再度在四日的立法院會中,以表決的方式讓明年度總預算案繼續卡關。(中央社)

在和解飯局延期之後,藍白再度在四日的立法院會中,以表決的方式讓明年度總預算案繼續卡關。這固然顯示朝野仍然無法達成共識,也讓人懷疑民進黨究竟有沒有想要和解的誠意。可以預見,如果民進黨不肯妥協,僵局仍難化解。

這次總預算案卡關,主要關鍵是在野黨認為,上會期立法院通過提供原住民保留地禁伐補償、調漲公糧收購價格、保障健保平均點值一點零點九五元,在明年度總預算案並未編入;再加上總預算中存在大量新增資本支出和新增計畫,這些項目都未經充份討論或審核,就直接進入總預算,尤其是在能源和基礎建設等領域,涉及巨額資金卻缺乏詳細說明和具體實施方案,因此呼籲行政部門退回重編,行政院則始終堅持不肯就爭議項目重新編列預算。

在僵局之下進行表決,民進黨席次居於劣勢,總預算案就一直卡關無法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總預算案攸關政府施政與人民福祉,確實不宜無限期延宕;但在野黨為人民嚴格監督總預算,既是憲法賦予職權,自然有其正當性;何況為了制衡執政黨,要求退回總預算案,本來就是在野黨必要且合理的手段。二00八年賴清德擔任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時,也曾有過同樣的動作,就足以證明此舉不能只說野黨無理取鬧。

事實上,歷年總預算案審查總會出現朝野對峙場面,這是民主政治的常態。當執政黨占國會多數時,就會強行表決,讓總預算案順利過關;相反地,當在野黨人數較多時,就會採取各種杯葛手段,退回或刪減預算。執政黨要想通過總預算,就必須妥協,對爭議項目做出一些讓步。

立法院長韓國瑜受行政院長卓榮泰之託,邀約朝野黨團餐敘,針對總預算案進行磋商,外界原本以為可以就此解套,化解僵局。但行政院突然以颱風造成南部災情慘重,「救災優先」為由,取消「和解飯」,另一方面卻在立法院試圖再度闖關,其結果當然是照樣無功而返。

就事論事,吃不吃「和解飯」,並非總預算能不能過關的關鍵;重要的是,行政院能否以實際行動回應在野黨的訴求?

這次總預算案,行政院大幅擴編,創下歲出歲入同時首度突破三兆的預算規模,經費可謂十分充裕;但細察內容,行政院對於民進黨立委的提案,幾乎都是照單全收,編足預算;卻對在野黨提案一律封殺,甚至已經三讀通過的法案,都不肯依法執行,許多金額龐大的預算項目卻又語焉不詳;行政院不肯正視這些問題,自行適當調整,卻不斷抨擊在野黨阻擋地方建設,又拿軍公教明年無法調薪來綁架在野黨,這樣的心態不改,試問,朝野怎樣和解?再吃幾次飯又有何用?

眾所皆知,民主本來就是「多數決」,民進黨既是國會少數,就應體認政治現實,適度妥協。這不只是台灣,世界上所有民主國家都是如此,執政黨在國會明明居於少數,卻非要硬槓多數,其結果當然就會自討沒趣。賴清德總統曾任立委,又曾經擔任行政院長,豈有不明白之理?

卓榮泰找韓國瑜出面邀約朝野黨團溝通,看似尊重韓國瑜,但也有人質疑,民進黨是否要將總預算案通過與否的責任推到韓國瑜身上?在此同時,民進黨立委、綠營名嘴、綠色媒體和側翼,照樣批鬥在野黨。試想,如此的兩面手法難道就是民進黨所謂的對話、溝通的誠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