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後僅2成採肉毒桿菌素治療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中風是導致國人失能主因,每年台灣至少新增3萬名中風患者,對家庭照護與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負擔。據台灣中風登錄資料,患者在中風後1個月內的失能比例達61.2%、3個月是55.58%、半年仍高達51.72%,且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顯示「一人中風,全家發瘋」。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7日公布最新「腦中風患者與照護者生活大調查」結果,調查124名中風患者、與221名中風照護者發現,僅有37%患者可獨立進食、25%能獨立洗澡及更衣、僅17%可獨立搭大眾運輸或開車、也僅有28%可獨立行走3到5公尺的距離,多數患者中風後的食衣住行皆需依賴家屬或照護者的協助;同時,6成照護者工作與收入受影響。

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蔡欣熹表示,約4成患者會在中風後半年出現肢體痙攣,是導致失能的主因之一。此次調查發現,不到4成患者持續復健半年以上。近年新興的肉毒桿菌素治療,為台灣神經學學會、台灣復健醫學會與台灣腦中風學會之「腦中風後痙攣治療指引」建議優先選擇的治療方式,不過此次調查也發現,僅有2成的患者使用。

蔡欣熹表示,注射肉毒桿菌素除了幫助患者減緩疼痛、改善痙攣和增加行動能力之外,也能讓肢體外觀較恢復正常,有助於伸展痙攣的肌肉並減輕家屬的照護負擔。中風後6個月至1年內是治療關鍵期,此時運動能力恢復最快,建議中風半年內可實行高強度的密集復健,待亞急性期結束後,將復健重點回歸職場適應或生活自理上,以免過度依賴照護者或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