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小針刀治療前斜角肌綜合症


■陳俊銘

前斜角肌是頸前深肌,位於頸椎外側的深部,表面覆蓋胸鎖乳突肌。此肌起於頸椎3-6橫突的前結節,向下止於第1肋斜角肌結節;該結節後方為鎖骨下動脈溝。前斜肌後方是中斜角肌,該肌起於第2-7頸椎橫突後結節,在鎖骨下動脈溝後方止於第1肋。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第 1肋之間構成斜角肌間隙,間隙內有鎖骨下動脈、臂神經叢通過。

本病與神經血管束通過斜角肌構成的三角間隙有關,主要病因有:1.先天性畸形:前中斜角肌融合成為一塊,因此臂神經叢必須劈開前中斜角肌的纖維穿過。2.前斜角肌肥大:可以是原發的,也可以是繼發於臂叢受刺激而引起的前斜角肌痙攣。3.前斜角肌的附著點靠外造成三角間隙的狹窄。以上3種情況均可使神經血管束受壓迫產生斜角肌症候群。

前斜角肌症候群好發於中年人,女性多於男性,右側多於左側,病人一般呈現下垂肩與肩胛帶的肌肉不發達。其症狀則因受壓的組織而有所不同:1.鎖骨下動脈受壓:其疼痛為缺血性跳痛,起病可以是驟然的,伴有痠痛與不適。開始於頸部放射到手與手指,以麻木及麻刺感明顯,疼痛的部位沒有明確的界限。頸椎的活動可使疼痛加重,頸部伸直時使斜角肌間隙變小因而加重疼痛,頸部屈曲能斜角肌間隙加大,疼痛可得以緩解。2.臂神經叢受壓:這種情況發生於長期的病變,臂叢的下幹受壓,為銳性疼痛,向前臂內側以及4、5手指放射。

中醫的角度認為前斜角肌綜合症主要由於先天變異,或後天感受風寒濕邪,造成前斜角肌損傷、痙攣,或者最小斜角肌的收縮、痙攣等病變,使斜角肌間隙變窄,通過斜角肌間隙的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受到刺激與壓迫,引起肩和上肢的血管、神經功能障礙所產生的一系列症狀稱之為「前角肌綜合症」。

透過小針刀治療,可鬆解斜角肌間隙狹窄,改善臂神經叢和鎖骨下動脈受到的刺激和壓迫。針刀治療點為,1.前斜角肌止點;2.第六頸椎橫突前結節,進針刀方向與前斜角肌纖維的長軸一致,經治療點進針達病灶,做小幅切割,在前斜角肌止點可做刃剝。再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可使前斜角肌綜合症獲得很好的改善。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