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珮珊
前方會有路吧,出發或許得見?
煩憂車禍官司,右眼爆出飛蚊,視網膜也裂孔。瞬間,陌生環境與未來彷彿加遮上黑色濾鏡,暗影幢幢。想出門透透氣,卻躊躇是否該獨自旅行。但此刻,我已在前往「員林」的路上,或許,特意選擇不曾造訪的小城,潛意識裡也想將自己置入陌生之境,再尋些可能。
以Google地圖滑找午餐店家,直接鎖定了「鱟殼炒蚵仔麵」,只因第一時間唸不出那個「鱟」字,太好奇。原來「鱟」已存在地球超過四億年,被稱作活化石,一生會經歷十多次脫殼,體型也隨之變大,但每次新生的甲殼需一段時日方能由軟變硬,便也處於險境,可說是搏命才換來的蛻變。早年金門、澎湖及台灣西部沿海常有鱟棲息,鱟殼耐熱且有彈性,所以會被取作舀水器皿或廚房大灶的鍋鏟,也因此「鱟殼炒麵」成了員林特色小吃,只是隨時代轉變,現今僅剩民生路有一家店了。凡能歷經磨難卻堅持下來,必有獨到的生存心法,所以就算得頂著正午36度高溫也該去探訪。
到點立刻有麵香撲鼻,隱身小巷的店卻更像兼作生意的民房,座位只有門口及祖厝內幾張小桌。「想點什麼?」女子問,她頭戴鴨舌帽,以布將髮完全綁纏,模樣幹練。我望向四周卻不見菜單及價錢,也就憑著印象點。是小城才可行的叫菜方式吧,不怕被訛詐。鬆開人與人的對峙後,迎回信任的感覺還真是舒坦啊。
一入座卻像被請進朋友家吃飯,因為我的位置就在供桌前。只是哪裡坐得住,烹調區正上演「鱟殼炒麵秀」呢。女子左手插腰,右手持半月型鱟殼,採八字型迴旋法,幾乎是貼著大鍋炒麵,架式十足。而鱟殼因面積大,比起一般鍋鏟更利翻炒,起鍋前還能用以覆蓋,讓水蒸氣幫麵條收汁入味,所以麵才會格外Q彈有香氣。
麵好吃,其上肚腹飽滿的蚵鮮甜。連平日不愛的紅燒肉也被料理得外酥內嫩,還帶有淡淡檸檬酸,入口能吃出油脂香卻不覺油膩,完全翻轉我對這道菜的觀感。而那碗沒期待的手工丸子湯都嘗出用心了。小店製作餐點的誠意讓我想了解更多,於是點開店家臉書,卻瞬間驚嚇。入眼的照片是女子刮痧後烏青的後背及腫脹變形的右手!還寫著「蒸氣地獄炒麵模式開啟」、「我的四季只有夏天」等自嘲之語。是啊,酷夏高溫,持鱟殼貼熱鍋炒麵,實非一般人能承受。再多了解,女子在花樣年華時也曾有自己的舞蹈夢,卻因傷不得不放棄。幾經掙扎決定向父親學習鱟殼炒麵技藝,傳承為老店第二代……
看向正在收碗筷的她,不由得多出幾分疼惜與佩服。想尋新出路,又有幾人能不歷經地獄模式呢?或許人生本就如鱟生,得不斷脫殼,將那些難都撐過去,才會更強大吧……低頭又吃了一口麵,是啊,至少我已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