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對學童、孕婦胎兒、老人健康有負面影響。國衛院研究發現,台灣過去12年來PM2.5年均濃度幾乎全超標;其中,以高雄、雲嘉南、中彰投地區年均值在27單位(微克/立方公尺),應列為急需管控地區。只要15單位,每年就可節省約30億元的健保經費。
由國衛院與環保署、中研院等執行的本土研究「懸浮微粒特徵對民眾健康影響」成果16日出爐。針對台灣現行日平均35單位、年平均15單位PM2.5標準,研究團隊發現,自2006~2017年間,除了台東少部分地區,全台各地的PM2.5年均值全數超標,中彰投、雲嘉南及高雄更達27單位以上。
國衛院環醫所合聘研究員郭育良表示,雖然目前台灣的PM2.5濃度平均值逐年下降;但現存的濃度對學童、孕婦胎兒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等敏感族群仍有影響。
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懸浮微粒(PM10)會降低孩童的肺活量;老年人(65歲以上)除肺功能受損,也觀察到與肌少症有關,特別是上肢的肌肉量,但原因還有待驗證。
同時,研究團隊配合全國出生登記檔資料庫分析發現,孕婦在懷孕3~8週間是胎兒生成心臟關鍵時刻,如暴露於較高濃度的PM2.5,包含胎兒心房中隔缺損、肺動脈瓣阻塞,以及心內膜墊缺損等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機率,會呈現顯著的相關性。
郭育良表示,PM2.5因顆粒細小,可在空氣留存很長時間,並飄浮很遠距離;也可以進入到肺部深處,甚至進入循環到全身。暴露後除會增加死亡風險、氣喘惡化、肺功能下降、促發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等,長期暴露也會增加肺癌、甚至失智或與糖尿病等代謝疾病有關。
國衛院建議,將高雄、雲嘉南、中彰投列為急需管控地區,只PM2.5年均值降至既有標準15單位,每年就可節省約30億元的健保經費;未來進一步再下修至年均值10單位、日均值25單位的世界衛生組織(WHO)標準,並投入研究經費評估各項汙染源,以有效管制空汙,保護民眾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