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中華副刊>凡 事 問

 ■廖玉蕙
 孩童的思想啟迪不必陳義過高,只要從周遭生活取材,先把基本的切身問題釐清之後,再描繪清楚、敘說明白,讓道理埋伏照應在遊戲中或生活裡。所以,鼓勵孩子把自身的感動、不快、疑惑、共鳴……等情意提出,一來可訓練獨立思考,二來也必定對孩童將來的處世有直接的促進。一旦這些學習過程在生命中扎根,教育就能突破藩籬,無處不在。於是,美好德行的實踐,將不再只是書本裡的白紙黑字或考卷上的標準答案而已,而真正成為個人精神生命的寄託。以下的三則生活小故事,就是藉由大人的提問及誠懇表白引發雙方的思考,也許可以提醒對所處世界的關懷,為生活找到一個說法。
  
 1.人言可畏的年代過去了嗎?

 朋友的兒子即將結婚,朋友寄了當伴娘的女兒照片過來。說:「我媳婦兒要我女兒穿這件伴娘衣服。你覺得呢?她完全沒化妝,可以這樣算是還不錯。可是好像應該穿一件可以把上臂遮起來的。」
 她女兒穿著無袖洋裝,臉上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和甜美的笑容,好漂亮也好自信。她不提起要遮手臂,我真一點也沒注意到手臂有何問題。
 女人實在很多心。我昨日帶小孫女出外用餐。很被餐廳的藍色牆壁吸引,刻意請女兒幫忙照了幾張照片。也沒化妝,但也很在意手臂太粗,又穿上小黃上衣遮住。但看到朋友女兒的照片後,不覺莞爾。馬上給朋友回信:「說實話,說要穿件上衣遮手臂,完全是保守派做法。現今年代,強調自我展現。」
 正寫到這裡;海蒂過來問阿嬤在做什麼?我拿照片給她看,她說:「這個姊姊好漂亮。」我把朋友問我的問題丟給海蒂,隨口問她需要遮住手臂嗎?海蒂回說:「不必,只要自己覺得好就好。沒有人會去注意她的手臂呀!我看她穿這樣很漂亮。」
 真的是新時代來臨了,「自己覺得好就好。」人言可畏的年代過去了嗎?孫女顯然比阿嬤更有自信,阿嬤自嘆不如啊。

 2.誰對?誰不對?

 昨日午後,兒子帶了孫女的作業過來給海蒂,這個假期二姝都住阿公阿嬤家。聊了一會兒,為了件小事,阿嬤聲音大起來,罵了兒子幾句,兒子訕訕然走了。阿嬤餘怒未消,在書房對著電腦發呆。
 諾諾潛進,趴在阿嬤腿上撒嬌:「阿嬤不要生氣啦!」阿嬤說:「不生氣了。阿嬤跟爸爸只是在辯論,聲音大了些,不是在吵架。但你知道這件事誰對誰錯嗎?」諾諾不假思索,說:「是爸拔不對。」阿嬤問:「妳怎麼覺得是爸拔不對?妳是因為阿嬤在面前,才說阿嬤對。是吧?」諾諾說:「才不是這樣!是因為阿嬤是教授,一定對的,而且妳是爸拔的媽媽。」
 阿嬤嚇了一跳,這樣的答案太讓人慚愧了。教授怎麼會就是對的!媽媽那裡就一定不會錯!這個觀念必需更正。阿嬤隨即機會教育:「不是媽媽就是對的,也不是教授就是對的。誰對誰不對,不是看一個人的年紀或職業,要看誰比較有道理。妳們現在還小,等長大了,會思考了,知道是非,慢慢就學會看出誰比較有道理。」
 阿嬤講得落落長,也不知她聽懂了沒。但阿嬤好擔心諾諾繼續問:「那麼,剛剛爸拔跟阿嬤兩人聲音很大到底是誰的錯呢?」幸好她沒繼續往下問。

 3.辛苦賺錢的阿公和愛賺錢的爸拔

 東京之旅,接受學妹Ya Wen熱情的接待,真的非常感動。
 海蒂和諾諾都說:「我們明年再來東京玩吧!」阿嬤問:「東京最吸引你們的是什麼?」二姝不約而同說:「姨婆。」她們都愛上了這位輕聲細語的姨婆了。
 旅途中,一得空,譬如散步、賞花、搭車、睡前,二姝都跟在阿嬤身旁,要求阿嬤說一說爸拔小時候的趣事。
 此事肇因於一次閒聊,阿嬤無意中說了段她們爸拔小時候在學校闖禍的事,從那時起,她們開始關心起爸爸的童年往事。昨日,在往機場的黃昏,諾諾走路時奄奄一息,一副電力不足樣,差點邊走邊打瞌睡。姑姑和阿嬤一直給她加油打氣。她居然說:「如果阿嬤這個時候說個爸拔小時候的故事給我聽,我大概就會有力氣醒來。」
 她們對聽爸拔的故事真的非常著迷,有時,我一時想不起什麼可說,二姝還會說:「講過的也沒關係,再講一遍吧,都很有趣哪。」(是阿嬤太會說故事了嗎?)經過孫女這一而再、再而三的請求,阿嬤也將往事重新複習了又複習。講著、講著,兒子的童年綰合阿嬤的青春歲月,過往忽焉萌生全新的意義。
 當年,阿嬤汲汲為稻粱謀,缺乏耐性,不大注意到生活的細節;如今,晉身為祖字輩,回顧往事,才真正覺得新鮮。我說了她們的爸把跟諾一樣大的時候,如何開租書店,把看完的書租給鄰居的小孩,收取租書費;跟海蒂同齡時,如何幫同學代買麵包汽水,賺個麵包和退瓶費,以勞力和時間爭取福利。
 隔兩天,我一時興起,也說了阿公四年級時,曾到清水山上幫人家拔花生賺錢、夏天頂著炎陽去批發冰棒沿街叫賣。又過一日,我把許多趣事都說完了,實在想不起其他,試著說了一則較心酸的事,心想:「這麼小的孩子能懂嗎?」但實在沒別的故事可說了。
 我提的是兒子小學時,我們咬牙買了新房,貸款天價,由中壢搬到台北。我日夜兼課、寫作。一日閒聊,跟兒子、女兒說明必須共體時艱,節省用度了。次日,到師大路大碗公吃牛肉麵,一起抬頭看價碼牌,女兒本點牛肉麵,兒子要了20顆餃子,隨即想起前日母親的叮嚀,改為牛肉湯麵和10顆餃子。當時阿嬤說:「沒關係啦!飯總是得吃飽啦!」
 沒料到這番談話被鄰座的男士聽去;加上那天,我因趕稿,眼紅,臉色蒼白,首如飛蓬,一副可憐相。他想是憐我母子三人家貧無以度日,竟偷偷將我們的餐費給付了。我追出時,已不見他的蹤跡。真是好尷尬。
 講完後,二姝沉默不語。我問她們聽完故事後的感想。海蒂說:「我們不要浪費、隨便花錢。」諾諾忽然聯想起關於之前阿嬤所說的兩則故事吧!剛滿五歲的她好似文不對題,細想起來卻又好像拈出了什麼說不清的關鍵,她鄭重下結論:「阿公跟爸拔都賺錢,但阿公是努力辛苦賺錢,爸拔就只是愛賺錢。」
 阿嬤發誓,說故事時,阿嬤都沒有添入個人褒貶,純粹只是徵實的趣談,已善盡均衡報導的責任;諾諾何以口出不同的歸納,耐人尋味。

 首則點明人們往往太過在意旁觀者的意見,失去接受自我的勇氣,生活變得疙疙瘩瘩地,這也顧忌、那也擔心,成天戒慎恐懼,無法坦然接受自我,活得很不自在。「自己覺得好就好」,有時候孩子的童真與直心真是醍醐灌頂!
 其次,意見不同,難免大聲講話或臉紅脖子粗。但對錯常有灰色地帶。孩子單純,在評騭時,單純就長幼有序或職位高低來論是非,是落入傳統儒家「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窠臼。如今,威權時代不再,我們期待教養不再被傳統拘執,年長者勇於虛心接納新知,年輕人長於以理服眾,「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一切回歸理直氣和。
 最後,說故事間,小朋友常有驚人之語出現,「阿公是努力辛苦賺錢,爸拔就只是愛賺錢。」的結論真是淪肌浹髓地道出其中的關鍵差異。貧困年代不得已的脫貧行動和今日的純興趣的賺錢實驗,顯示時代經濟狀況的丕變,連小朋友都輕易整理出來了。所以,凡事問,讓孩童思考並發表想法,是促進凡事用腦,不隨波逐流的好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