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糞便潛血檢查 早期發現腸癌

醫師蔡志奇說,50歲以上的民眾應作糞便潛血檢查,提早預防大腸癌。(記者彭新茹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衛福部105年統計,大腸癌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亦是癌症死亡原因的第3常見原因,台北榮總新竹分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志奇表示,目前政府大力推動4癌篩檢,其中1項就是利用糞便潛血檢查來提早發現大腸癌,才能加以早期治療。
 蔡志奇表示,大腸癌與家族基因、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一般人建議在50歲過後接受定期糞便潛血檢查,而有家族大腸癌病史的人應提早到40歲之後開始。香腸、臘肉、培根等加工肉品,紅肉、燒烤食物、高脂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者較易發生大腸癌;抽菸喝酒會提高大腸癌發生率,而運動及避免體重過重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早期的大腸癌病人多半沒有症狀,但是因為大腸息肉或早期大腸會有少量慢性出血的情形,在抽血數值上可能會發現貧血。比較嚴重的貧血則會有頭暈,走路運動容易喘的症狀。至於比較大的大腸癌可能會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腹部摸到腫塊或體重減輕等症狀。
 蔡志奇表示,絕大部分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轉變而來,但是只有少部分的息肉會變成大腸癌。一顆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平均大概需要5~10年的時間。另外,愈大的息肉愈容易變大腸癌。如果能早點發現大腸息肉並切除,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