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心理諮商

358

 ■吳重達
 20歲出頭的男性大學運動員因反覆性的腿後肌拉傷,近2年已反覆進出門診要求診斷、治療;當然也至其他醫院求診,甚至做了核磁共振,得到與醫師相同的肌肉拉傷診斷。
 他基本上一直承受大腿後側的慢性疼痛。走路沒問題,慢跑就有感覺,速度稍快的跑步會有可咬牙忍受的痛。常常在練習或比賽時忘情的衝刺,就又發生程度不一的拉傷。
 中、小拉傷他就忍一忍,受不了時就到診。老實說,醫師這些日子看他真的自己都有些受不了。這次,他跛著進診間,父母也跟來了。完成看診,做了解釋與治療建議,病人與家人也沒進一步問題後,換醫師有話不吐不快了。
 醫師說:「年輕人,以下我要說的話也許會冒犯你,讓你不高興;或讓你不敢當面發作,幹在心裡。但,基於醫師職責,我不得不說。你已快畢業了,該是思考未來人生方向時了。推測你日後應該是工作、上班,而不是以運動為職業。你並非甲組運動員,國家隊或職業隊是你可望不可及的目標;既是如此,請問你,這運動值得你如此拚命,一直反覆受傷,自己受苦,父母一直提心吊膽嗎?萬一留下終身後遺症也值得嗎?多所得罪,請問,你有任何想法嗎?」
 病人低頭不語一陣子,抬頭直視醫師說:「我喜歡運動,但我應該不會以它為職業。」那就對了,醫師鼓勵你好好運動,將它培養成終身的嗜好,享受運動帶來的身、心、靈好處,而不是承受它的壞處。「可是,教練、隊友那邊怎麼辦?」
 真相大白。原來他一直承受旁人與同儕的壓力,不得不提早練習、出賽。畢竟,大部分的軟組織運動傷害傷者外表看起來是「整欉好好」,不知情者真會認為傷者裝病、偷懶呢。
 醫師在診斷書載明需要強制的休息、復健期,請父母出面跟學校溝通。最後,父親跟醫師道謝,沒想到醫師願意花時間,還不怕得罪他們。其實,運動醫學不止看診、開刀、復健。還包括很多科學,運動心理也是重要的環節呢。
(作者現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