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重達
醫師當醫學生與住院醫師時代,有一位人高馬大的外科李治學教授,聲音宏量、十分果決。他教會醫師如何盡量不依靠檢驗、儀器,做儘可能的醫學診斷與思辨。這種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都可應用在人生各方面上。
教授在訪美時發生主動脈剝離,緊急接受手術治療,在美國待了很長的時間才回台灣,整個人瘦了一大圈,還得拿拐杖助行。幾年後,他在睡眠中辭世,推測是主動脈再次剝離。
主動脈剝離是血管內壁產生破洞,由心臟送出的高壓血流經過破口,進一步將內壁與外壁分開而行成一個假性動脈瘤。若是急性剝離,病患可能會出現症狀而就醫,可能就會被警覺性高的醫療人員診斷出來;若是急性剝離且假性動脈瘤破裂,除非立即診斷與治療,死亡大概無法避免。
若是慢性狀況,假性動脈瘤也不大,就可以是個沒症狀的不定時炸彈。最近因此病離世的某藝人應屬上述狀況。
醫師當住院醫師時,任何住院醫師只要接到主動脈剝離緊急開刀通知,就趕快填飽肚皮,通知家人或女友今天無法下班。那時,這個刀一開下去,至少都是8、9小時起跳;術後照顧更是大事,加護病房都得待上好長時日。更令人沮喪的是,治療死亡率偏高;存活者後遺症也不少。
由於醫學工程進步,加上人工血管發展超乎想像,目前主動脈剝離的開刀時間大幅縮短,病人術後照料與加護病房時間大為改善;更重要的是,死亡率大降,預後大大的增進,甚至某些慎選的病例用心導管就可解決。醫學與科技的進步在此得到示範與證明。
主動脈剝離是個隱形殺手,因此具有危險因子的人就得有警覺心,除了改善身體狀況外,定期的篩檢也是該做的事。
(作者現為台南市奇美醫學中心骨科顧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