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 府城廣角鏡 〉 展望美中台新關係 台具三邊互利主動權

 黃清賢
 美國大選結果已逐漸明朗,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在幾個搖擺州陸續超車,勝選機會很大,但川普陣營祭出法律戰等手段反制,美國社會在既有的經濟、種族、疫情等嚴峻挑戰下,大選帶來的極化政治與激情,讓美國的憲政體制與社會安定,都帶來了相當程度的不確定性。但是,除了緊盯看美國如何完成這場選舉之外,國際與台灣社會更關注的是,美選之後的美中新博奕、東亞新局勢,以及兩岸新關係。
 美國政府早已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許多評論咸認,「圍中」已是美國兩黨共識,美國下屆總統四年任期,無論是哪一黨執政,美國對中國大陸仍會持續處於戰略對抗的關係。此時,從中國大陸的戰略因應準備著眼,可以更有具體的脈絡來展望美中新關係。
 首先,最重要是觀察,是十月廿六日至廿九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商討貫穿二0二一至二0二五年的第十四個五年規畫,亦即「十四五規畫」,當中,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被視為是針對中美博弈的戰略短板進行關鍵補強。
 在中共五中全會公布「十四五規畫」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立馬召開「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具體套配方案。這顯示了「十四五規畫」從戰略到戰術,都有詳細的規畫與部署,並非是急就章。
 簡言之,「十四五規畫」就是大陸針對美國川普政府透過關稅、科技、金融等全面強硬反中、抗中、產業斷鏈等的壓力下,為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決定以大陸內需為主要驅動力,同時透過開放市場及加強國際協作,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等,以補齊產業供應鏈短板,厚植與美國抗衡的籌碼。
 美國因為科技上的實力,短期內仍會占有優勢,中國大陸還很難跟上;但,大陸有很強的軍工產業基礎,現在又透過「十四五規畫」的官方指導與政策激勵,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並不困難。回顧這兩年來,在美國強力制裁下、在疫情的陰影籠罩下,中國大陸在G廿中卻是唯一的經濟正成長,就可以看到其韌性。
 長期而言,中國大陸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並已明確設定二0三五年目標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綜合國力與關鍵核心技術,都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美國大選後的對中政策,正逢大陸「十四五規畫」,未來五年的兩強博弈,是美中實力消長與兩岸關係非常關鍵的五年。
 美國在大選後,新的領導人聯合「價值同盟」國家一起「圍中」的戰略不變;大陸則在全力推動「十四五規畫」,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台灣是要繼續捲入美中衝突糾紛、繼續單邊押寶?還是要善用自己的位置優勢,在國際供應鏈重組過程中,找出最好的出路,需要執政者拿出智慧。
 進一步言,美國視台灣為「價值同盟」的一員,在科技產業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繼續與美國配合,但這並不代表就丟掉大陸市場。另一方面,台灣對外貿易總額,兩岸經貿占比達四六%,在客觀形勢下很難脫鉤,從積極面看,在大陸「十四五規畫」雙循環經濟的新興產業鏈形塑過程中,台灣還是可以介入並扮演重要角色。展望美中台新關係,台灣可以有三邊互利的主動權,應該把握契機,不該放棄。
 綜觀歐洲各國、日本、東協各國,舉凡世界主要國家、區域經濟體,都與中、美兩強同時交往,並沒有因為美中博奕而去單邊押寶、選邊站,讓自己國家捲入強權的衝突而失去主動權。台灣不是美國的第五十一州,實在沒有必要和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或特定政黨、特定政治人物的利益完全綁在一起。
(前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黃清賢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