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sidebar Skip to footer

全球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

「全球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以臺灣經驗迎向循環經濟新契機。
(工研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為推動循環經濟,工研院攜手美國在臺協會、外交部、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荷蘭在臺辦事處、臺灣海洋委員會,日前舉辦「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運用循環經濟模式處理海洋廢棄物線上研習營」。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迄二0一七年全球已生產八十三億公噸的塑膠,使用後遭棄置的各式塑膠物品許多都流入海洋,因此如何減量、回收及再利用以解決塑膠廢棄物是當務之急。循環經濟不是新觀念,而是另一種嶄新的商業思維與模式。
 彭裕民說,臺灣在過去廿年間,實施許多領先全球的環保措施,資源回收率為全球第三,保特瓶回收率百分之九十五,回收再利用的塑膠材料用於各種生活領域,創造新價值,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標竿。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表示,環境永續、降低海廢對於環境的汙染已是全球性目標,然而並非單一企業或單一領域可以完成,因此需要靠不同領域、技術、產業、以及國家的合作,才能發揮最大綜效。
 工研院打造AIdea人工智慧共創平台,並攜手荒野保護協會,運用AI人工智慧精準掌握海洋廢棄物分布,協助淨灘與測站的人力調配,為永續環境盡一份心力。
 工研院擘劃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長期投入循環經濟與AI人工智慧的技術研發,藉由此次分享相關經驗,不僅加持臺灣國際形象,更期待促成臺灣的綠色成果輸出,角逐全球預估達一兆美元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