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主編精選〉蝌蝌啃蠟與可口可樂

■程奇逢
1979年12月19日,中美宣布建交的第二天,可口可樂正式宣布重返中國。實際上,52年前,1927年,可口可樂就進入中國,並在上海設廠生產。那時它的名字叫「蝌蝌啃蠟」,這不知道是哪位仁兄的手筆。棕褐色有點怪味的液體配上這古怪的中文名字,直接導致它在中國市場的慘淡。
1935年,可口可樂公司以350英鎊的獎金徵集新的中文名字,這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錢。一位旅英的中國學者蔣彝在《泰晤士報》上看到廣告之後,提交了「可口可樂」這個名字應徵,直到今天它仍被公認為是譯得最好的品牌名,不僅保持英文的發音和字解,而且表達了美味與快樂的含義,簡單明瞭,易於傳誦。
現在知道蔣彝名字的人不多,上世紀中葉他是飲譽世界的藝術家、詩人、作家。1933年,他自費赴英國留學,以「靜默行者」(silent traveler)的筆名,出版英文散文、遊記、小說和畫冊。1955年蔣彝移居紐約,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受聘為哈佛大學講座教授。英國有一個傳統,在歷史名人的故居門前放置一枚藍色橢圓形的標牌,以示紀念。至今,獲得這種榮譽的中國人僅有三人:孫中山、老舍和蔣彝。這個精彩的翻譯後面是深厚的語言底蘊。
幾部外國小說的譯名也獨具匠心。美國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小說《Gone with the wind》,傅東華將它譯成《飄》,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成為翻譯史上的絕響。小說中主人公因任性而使愛情隨風飄逝,家園因戰爭破壞隨風飄走,南方代表的農奴制被暴風卷走,傅先生只用一個字把所有意思涵蓋在內,也把Gone的意味揮灑得淋漓盡致。有人把它譯成「隨風而去」,漢字字數越多,意義上受的限制也多,「飄」一個字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另一個例子是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它法文原名是: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我不懂法文,據譯者之一楊松河教授講,這個名字不難譯,法語專業一年級的學生就可以敲定:「尋找失去的時間」。英語版譯成: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首字母正好是法文版的首字母,一般譯為「追尋逝去的時光」。而中文的「追憶似水年華」美多了。「似水年華」就很美,「追憶」也是,連在一起就像一句詩,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中有一句就被譯成這樣。普魯斯特用細緻的筆觸探索「我」的每一個細緻感受,追憶色彩斑斕的生活,愛情、友誼、嫉妒、死亡時而交疊在一起,時而游離開來,重現過去的時光,它值得配有這樣一個這麼美好的中文名字。很多人不會去讀它,250萬字的鴻篇巨制,但只要見了這個名字,便記住了這本書。
詩人、翻譯家王佐良說:「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他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好的翻譯像是給兩種文化開個派對(這個詞也是對party的很好翻譯),讓雙方來一個文化的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