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明
近40年來,維生素D與疾病的相關性及研究,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發表。國際學者更提出維生素D應被定義為荷爾蒙。對於預防與輔助治療疾病,維生素D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維生素D經體內酵素轉換成活性物質後,能調控人體高達3000個基因,如:調控粒線體產生能量的基因、調控免疫細胞吞噬病原菌的基因、調控抗老化基因…等。大多數的細胞、組織、器官,都有維生素D的受體,例如:腦、肺、大腸、肝、腎、膀胱、卵巢、子宮、神經系統、感覺神經元、脂肪…等。因此,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所有細胞的正常功能。
維生素D沒有活性,所以在體內不具有功效及副作用。補充維生素D的功效或副作用是依據它的活性物質在血中的濃度而定。維生素D經由體內酵素轉換成「骨化二醇」或「骨化三醇」。這兩種物質在體內是活性的,會藉由調節基因,影響人體健康狀態。因此,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會影響罹患疾病的風險及病情的嚴重性。
據國際已認定的標準,若想確認體內維生素D是否足夠,可檢測血中骨化二醇的數值。為了避免新生兒或兒童的骨骼發育不良,血中骨化二醇數值至少大於20ng/mL。為維持青少年或成人的健康狀態,則血中骨化二醇數值至少大於30ng/mL。為維持60歲以上年長者的健康狀態,則血中骨化二醇數值至少大於40ng/mL。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若要預防癌症,則血中骨化二醇的數值最好至少大於60ng/mL,甚至更高。
若要使用維生素D來輔助治療疾病,則不同疾病,需要不同血中骨化二醇的數值。例如,若要使用維生素D來輔助治療骨質疏鬆症,則血中骨化二醇的數值最好維持在30-50ng/mL。依據流行病學調查,血中骨化二醇數值小於240ng/mL,則在安全性範圍。英國國民保健署醫院訂血中骨化二醇數值上限為200 ng/mL。
血中骨化二醇的數值與健康狀態習習相關。因此,建議患者或特殊族群能定期檢測血中骨化二醇數值。例如:早產、新生兒疾病、妊娠相關疾病、婦科疾病、婦癌或其它癌症、疼痛、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白斑、乾癬、自體免疫疾病、洗腎、慢性腎臟疾病、三高、骨鬆、上呼吸道感染、加護病房…等患者。
當血中骨化二醇數值小於上述的最低建議數值時,應該補充極高劑量的維生素D,以快速提升血中骨化二醇數值。
今年9月17日,美國5位學者發表血中骨化二醇數值與罹患新冠肺炎的相關性。此研究收錄191,779位患者,發現:血中骨化二醇數值越低,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越高,特別是數值小於20ng/mL的患者有較高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有其他美國學者也發表醫學文獻,建議:可能罹患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可每日補充維生素D一萬IU(國際單位),持續補充幾週後,改為每日5千IU,讓血中骨化二醇數值快速地超過40-60ng/mL。若要治療新冠肺炎,則可能需要補充更高的維生素D劑量。
傳統觀念中,維生素D是脂溶性,被認為會在體內蓄積,進而導致毒性。事實上,根據近代研究發現,維生素D不會蓄積在體內,它會儲存在脂肪細胞或肌肉細胞。而脂肪細胞或肌肉細胞可使用維生素D來產生能量或是增加肌肉纖維。黃種人皮膚的黑色素會阻隔陽光的紫外線B對皮膚產生維生素D的路徑。雖然我們身處靠近赤道,有充足的陽光,但仍然無法透過日曬而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維生素D在食物中的含量極微量。例如,若要從食物中攝取1000IU的維生素D,需要吃大約25公斤豬肉、2公斤豬肝、50顆雞蛋黃。因此,若要快速且維持血中骨化二醇濃度達到最低建議數值,需選擇優質維生素D營養保健品。
近幾年,國內外媒體爆料多種化學藥品殘留化學致癌物,例如抗高血壓藥、抗糖尿病藥、胃藥等藥品原料殘留化學致癌物。維生素D原料可經由化學合成或萃取自綿羊毛的油脂。若化學合成的維生素D原料純度不高,則需疑慮化學致癌物殘留的風險。萃取自綿羊毛油脂的維生素D原料,可能殘留一級致癌物—苯駢芘。2019年1月1日,衛福部正式實施「食品中汙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應檢測商品是否含有重金屬、真菌毒素、特定汙染物質,例如:苯駢芘。消費者選擇維生素D營養保健品時,需注意是否有第三方檢測公司證實每批商品符合衛福部規定的檢測標準。
(作者朱世明醫師為長庚新生小兒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