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黑森林幸福華爾滋〉遠遠超出鄰里

善用老建築的現有資源,賦予老屋新生命力,是雙贏的政策。
 ■李燕瓊
 老舊的房舍或建築,除了重建或翻修,還可以怎麼善用它們呢?
 歐洲第二波疫情來勢洶洶更甚第一波,幾乎全lockdown了,我們除了購物外完全禁足,感覺空氣太糟糕。醫學論文平台《medRxiv》上的一篇分析病毒(德國醫生也實測證實):病毒可以存活空氣裡至少三小時;我運氣也實在太好,只是去了趟超市,就被病毒(不確定哪種病毒)感染到急性結膜炎,獨眼龍折騰了將近一個月。
 秋雨綿綿了好幾天(已經長霉了),終於放晴,我們也出門放風,往人跡稀少的鄰村Ballrechten-Dottingen走去。想起鄰居曾談起這村裡有一座700多年的老修道院,歷經葡萄酒莊、旅館和餐廳荒置幾年後,在60幾歲的氣功老師EvaMaria Kreis和瑜伽老師Dagmar Schwarzkopf共同努力經營下,已經快實現40個人跨代(包括小孩)的群居目標,這二位老師原本住在我市Staufen,我們決定去探尋觀看。
 走了一段坡路,下坡後,很快的我們就看到一座比足球場更大,座立在藍天下的大莊園。因為疫情關係,我們只繞走了修道院一圈,周遭環境清幽,的確是絕佳的居住環境。
 和Dagmar Schwarzkopf通過電話,德國銀髮族多為獨居,所以,「大家互相支持照顧」是她們共組大家庭(類似養老院)群居的初衷,之後陸續會設有小型雜貨店,進駐基礎護理人員,和購物或去醫院診所的接送服務,儼然一個獨立的小村落。
 Schwarzkopf表示,會陸續開班氣功和瑜伽的課程,希望「村民」能夠多元學習,注重生活保健和活絡筋骨,保持健康、增強身體機能的運作,尤其調適心情很重要,藉由參與活動跟他人多互動,減少獨居的孤獨感,讓生活更有趣,這種感情是遠遠超出鄰里的。
 我市也正在規劃利用荒置的老建築,不但善用了現有資源,更重新賦予了老屋生命力;這類似台灣正在推行的「以房養老」的概念,到老可以自給自足且有尊嚴的「在宅安老」;而德國推行的「群居」,更可以讓長者開啟晚年有品質、有趣的新生活。
 養老院總給人暮氣沉沉之感,這也是Schwarzkopf鼓勵新住民可以跨代同住,讓小朋友的童稚歡笑帶動老人的活力,長者則有豐富的育兒經驗照顧小朋友,起到互補作用。
 看過德、法公視ARTE台的一個有關新型養老院的節目。美國西雅圖的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成立了跨代交流學習的養老院幼兒園「代際學習中心」,小朋友可以選擇全日、半日制或每周幾天到養老院陪伴老人一起玩耍或學習,頗有含飴弄孫之樂呢!
 荷蘭的Humanitashome養老院把院裡多餘的房間免費租給大學生,大學生每個月至少要花30個小時陪伴老人散步或教導他們使用電腦,老青二代互相學習生活經驗和智慧。
 很棒的各取所需的付出和分享,和Schwarzkopf聊過之後,我們也開始討論:我們要快樂過有品質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