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16歲女學生因媽媽在她飲食上會有所要求,強迫進食不愛的食物,一到用餐時間氣氛就會緊繃。然而,有段時間女學生在國外念書因受到同學言語嘲諷過度節食,甚至出現便秘、停經情形,媽媽便要求她記錄每天吃的食物,沒想到反而又出現暴食的情況。對此,精神科醫師指出,此類症狀可能與幼年不良進食經驗有關。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師陳家駒表示,該名女學生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及經驗,加上環境改變適應困難,同儕人際困擾,自我感覺及調適不良等情況,而用飲食紓解壓力,但吃了又陷入擔心變胖的悔恨,造成拒食跟暴食的反覆,出現飲食障礙的症狀。
他說明,飲食障礙者(暴食、拒食)通常會非常在意外表,大吃大喝後會後悔催吐;或是為了不引起注意假裝有吃飯,又偷偷丟棄食物,甚至使用藥物催吐或灌腸。長期除了影響健康,還會影響生活、學業成績、人際相處等。
從小的飲食習慣與情緒、性格養成有關,陳家駒指出,培養良好的飲食營養衛生習慣及餐桌禮儀,學習情感人際互動,都是社會化訓練一環,會塑造人的性格,與情緒處理的能力。家庭提供的資源及父母依附陪伴支持學習的程度,都會影響到未來發展。
小時候的飲食習慣及用餐氣氛會持續影響到成年,陳家駒提醒,父母應儘量陪孩子好好吃飯,快樂滿足一餐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