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專刊〉運動 有助巴金森氏症的穩定

太極拳等運動可以促進巴金森氏症狀的穩定。圖為第1屆花蓮縣長盃太極拳錦標賽百人大會操。(本報資料照)

■譚健民、鄭美美、王冠斌

在臨床上,巴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種非罕見但常被病患與臨床醫師忽略的退化性進行性腦神經病變,早期症狀逐漸形成,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惡化形成典型的病症,其常見症候群包括有手抖、支體僵硬伴隨行動、平衡與協調困難現象,最後衍生行走困難以及口齒不清的併發症。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主要導源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深部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及黑質(substantia nigra)的神經元細胞缺失,不僅使得黑質神經元細胞所產生的一種負責傳遞相關身體運動訊息的神經傳遞物質稱之為多巴胺(dopamine)的不足,並伴隨大腦黑質中多巴胺神經細胞內α-synuclein(α-突觸核蛋白纖維),即路易士體(Lewy body)的堆積,而進一步導致大腦活動異常,從而衍生運動障礙。

早期巴金森氏症會出現常被忽視的手抖表徵,其在發作前10-15年便逐漸形成黑質神經元細胞缺失的病變。此外,巴金森氏症本身產生多巴胺的神經細胞正在瀕臨垂危中,會出現相對高濃度的另一種神經傳遞物質如谷氨酸(glutamate),來試圖補償多巴胺缺乏所帶來的神經症狀。在巴金森氏症早期階段中亦會呈現臉部沒有表情的現象,而在行路中手臂可能不會自然擺動。巴金森氏症通常會在60歲左右開始出現症狀,而一旦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則其存活期約在10-20年之間。

理論上,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無法完全治癒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但某些特殊藥物可以用以改善及穩定症狀的出現。在臨床上,左旋多巴( Levodopa)是巴金森氏症最常用的處方藥,左旋多巴是多巴胺的前驅物,可以穿越血腦屏障,在腦內經酵素轉換成多巴胺而達到治療效果,從而減緩行動緩慢與身體僵硬症狀。此外,可合併使用芳香族L-胺基酸脫羧酵素抑制劑如carbidopa,以減少左旋多巴的消耗,增加其在腦部的濃度,同時可減少長期服用左旋多巴所伴隨的副作用如噁心、嗜睡、頭暈與頭痛。

近些年來,在臨床上亦發現巴金森氏症與腸—腦軸間訊息交通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由於某些胃腸科臨床醫師致力於益生菌攝取與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MT)在人體各種腸道菌群失調相關疾病的治療,其中FMT成功的案例亦不勝枚舉,也發現益生菌攝取著實能夠改善巴金森氏症在精神運動方面的障礙。

巴金森氏症衍生的腸道菌群失調致病機制主要是藉由免疫抑制發炎反應,以及經由神經內分泌與迷走神經訊息傳遞等影響腦部運作,而進一步活化腸胃道發炎反應現象,以及加速大腦多巴胺神經元的退化與路易士體的囤積。因此,由此亦直接證實巴金森氏症病患本身神經膠質細胞失調以及其伴隨的炎症反應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巴金森氏症亦伴隨著胃腸蠕動遲緩所衍生的便祕現象,早在支體僵硬呈現病態前十幾年即已呈現,而便祕亦被認定為巴金森氏症早期常見主訴之一。

富含蛋白質飲食會與左旋多巴競爭在腸胃道的吸收,因此在服用治療巴金森氏症藥物的同時,倘若伴隨大量攝取富含蛋白質食物如肉類、魚肉、雞蛋、肥肉、動物內臟、披薩、漢堡包、炸薯條、鹹肉、乳製品、堅果以及豆類時,可能會因干擾甚至抑制左旋多巴藥物在胃腸道中的吸收,而導致左旋多巴血清中吸收不足而失效,此時罹患者更呈現突發性的支體僵硬與運動遲緩的症狀。此外,切莫攝取大量含醣類食物與飲料,因為醣類會對免疫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最好選擇天然甜味食品,並減少糖分攝取才能良好控制巴金森氏症。

某些巴金森氏症患者在運動後,反而會意識到原有手部顫抖、運動障礙或支體僵硬會因而惡化,並可能持續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時間,也因而驟然放棄運動的念頭。基本上,巴金森氏症一旦承受額外的心理壓力時,亦會促使原有症狀加重,而運動本來就會對我們的生理系統產生某些程度的壓力,就誠如精神壓力會影響生理狀況。因此,在執行輕鬆的運動計劃中,應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

生活型態的改變以及持之以恆的運動如瑜伽、有氧運動與太極拳,亦可以促進巴金森氏症狀的穩定。首先,應先由一天中進行5-10分鐘快速節奏的步行開始進行運動。如果患者主訴有明顯壓力與焦慮時,應嘗試每天進行10-15分鐘的冥想(meditation )或正念(mindfulness),以安撫緊張情緒,如此運動則不會衍生過度的壓力與焦慮。

理論上,過度持久的劇烈運動,容易加速疲勞衍生,反而使得原有支體僵硬、行動困難、姿勢惡化以及行動遲緩症狀加劇。此時,或許要先排除是否所服用的左旋多巴藥物不足,使得藥物血清濃度下降之故。此時,應跟主治醫師商討藥物劑量的修正、運動時間安排與頻率的調整,甚至進餐與運動時間的配合。改變藥物服用在運動前後的劑量,以防止在運動中呈現過度疲倦症狀。此外,體內產生能量以及調節壓力的細胞如粒線體無法有效發揮其固有作用,而無法提供運動時所需的能量。實際上,經常運動可以改善粒線體功能,但也不要操之過急,因為提升運動耐力可能需要花上好幾個月的時間,要堅持運動計劃至少三週,因為這是恢復駝背所需的最短時間。

末期巴金森氏症生活質量迅速下降,甚至可能無法進行任何身體的移動,更必需長期依賴他人協助來從事各種日常活動。在臨床上,巴金森氏症的兩個主要死因是意外跌倒與吸入性肺炎,其中巴金森氏症跌倒風險較一般老年人更高,有些因而導致骨折,在接受手術治療後所衍生的感染症、藥物以及麻醉的不良事故,嚴重者甚至在術後會併發心衰竭,甚至因久臥不起而引起動脈血管凝血塊阻塞的風險。

(譚健民為宏恩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鄭美美為西園醫院腎臟科醫師、王冠斌為國立政治大學EMBA生技醫療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