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 徐望雲
之一‧用一生來聽北美華人故事在巴克維爾
加拿大最西邊的省分──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一直是華人最多也最活躍的地區,主要是清末兵荒馬亂時期,不少來自中國東南沿海省分的華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環境,到北美找機會,而北美離中國最近的地區,在美國就是美西三州,加拿大就是卑詩省。
辛亥革命時,孫文數度到卑詩省演講和籌款,甚至329黃花崗之役的經費主要也是來自卑詩省僑民的捐輸。
如今卑詩省的華人越來越多,但早期華人留下的足跡,卻幾乎消散殆盡。
要了解早年華人的事蹟和生活狀態,最好的去處就是溫哥華北邊750公里之遙的巴克維爾(Barkerville)。這個小鎮萌芽於19世紀50年代末,比加拿大建國的1867年還早一點點,它的誕生要歸功於淘金熱。
當年加拿大還沒有成立,人們從舊金山淘完了金,就一路往北,一路走一路淘。
1862年,來自英國的一個探礦者在今天的巴克維爾發現了黃金,一夕暴富,人們聞金而來,其中也包括許多想要「衣錦榮歸」的華人。
第二年(1863),來自溫哥華的「洪門」組織 在巴克維爾設立了分部,目的是幫助已經抵達並安居在那裡的華人,這也吸引了不少華人千里迢迢來到這小鎮「抱團」,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唐人街。
在1880年的時候,巴克維爾小鎮有人口5600人,其中華人佔了一半,但隨著黃金被淘完後,與其他的淘金者一樣,華人也做鳥獸散,不是回中國,就是去到其他城市,成了北美華裔第一代移民。
巴克維爾深處在卑詩省內陸加列布(Cariboo)區一個蓊鬱的山林間,南來北往都需要長程的旅行,早已沒有居民,卑詩省政府將那邊的老建築經過規劃、重新裝修後,發展成一歷史遺蹟觀光區,並向其他城市招募店家和員工,但由於秋天到隔年春天,幾乎是冰天雪地,真正能夠迎客的時節,大約在4月到9月間。
對華人來講,最感興趣的還是,那邊保留了許多中國元素,漆有「中國洪門致公堂分部」大字的木造房屋、中文學校課室裡的孔子畫像……一條沙石鋪就的老大街兩旁,仍然是中文與英文穿插的招貼,似乎在向遊人訴說中國與北美曾經交會過的故事。
其實這故事很長很長……長到……好似林徽因在新婚夜回答梁思成那句話的況味:需要一生才能聽得完。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新婚之夜,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什麼你選擇的人是我?」
林徽因對他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有點長,我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
之二‧靈魂的古生物學課在莊喜樂
那年帶著讀小學的女兒去洛杉磯環球影城,裡面有個遊樂區叫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女兒說恐龍都很可愛;我告訴她,也許有些恐龍並不可愛,只是牠們早在6500萬年前就已滅絕。
她似懂非懂。
第二年夏天,決定帶她來一次古生物(恐龍)之旅。目標是加拿大亞伯塔省(Alberta)的莊喜樂(Drumheller)。
莊喜樂位在亞伯塔省南部大城卡加利(Calgary)東北方約150公里,是一個人口僅8千的小鎮,由於土質惡劣,離都會又遠,本來是很難發展起來的,但現在那裡有一幢世界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Royal Tyrrell Museum of Palaeontology,讓人眼睛一亮。
1884年,地質學家Joseph Tyrrell在莊喜樂附近考察時,偶然發現了一具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後來又在附近的惡地下出土了多個恐龍化石,「恐龍墳場」之名不脛而走。
驅車快要到小鎮時,滿眼盡是荒寒的地貌,恍然已進入白堊紀的時光裡!
1970年代後期,小鎮鎮長見那麼多的恐龍化石出土,決定建立一座古生物學研究機構,該計畫於1985年9月25日竣工後正式開放,沒錯,就是這幢博物館。
正是因為它原本就是用做「研究」用的機構,因此,展品除了恐龍化石外,還有數百種非恐龍的古生物化石,如3.75億年前泥盆紀的珊瑚礁。特別的是,它有一間「工作室」,工作檯上堆積了大大小小的「石頭」,遊人透過玻璃窗,就能看見工作人員在工作室內忙著清刷這些「石頭」,因為上面布滿遠古動植物的生命痕跡,必須要先將骨骼紋理與石質的接縫清刷乾淨,方便下一個工作人員將化石一點一鑿地「挖」出來。
那個正在「鑿挖」化石的人員就坐在展區內,在遊人面前工作,偶然會停下來,接受詢問。在回應每個問題時,他總習慣扶扶眼鏡,像是博學的教授,從容地讓我們在古老的時光中安靜下來,傾聽他告訴我們,6500萬年前那場災厄到底怎麼回事,而這億萬年之間,地球又發生了什麼。
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就到了館方close的時間,我們走出來,北半球的夏季仍是日正當頭,我跟好似瞭解了什麼的女兒說:看哪,億萬年來,始終不變的,就是這陽光和馬上就要來臨的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