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璋
「生與死,起點和終點,每個都一樣,只有這兩點『之間』(In Between ),才產生不同的差異」──這是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先生的傳記《之間》的引言之一。
同樣,人都會(或遲早)生病,有時甚至是生死相關的癌症;這病前、病後,想法和觀念也會轉變,這兩個時間點之間的人生歲月縫隙,在作家平路眼中,便是所謂「間隙」。
平路,一位日常勤於健身,注重養生,隱重又優雅的作家,任誰也想不到在風華英年,六個月內,接連罹患兩種癌症。這要是一般人,都不免會有吃驚、崩潰、自怨、消沉、放棄…等等負面情緒或作為,但平路卻能以平靜之心面對逆境,接受它、不去抗拒它、不去怨嘆為甚麼會輪到她,抱著烏雲總會有銀絲邊的樂觀,她將病況交給醫師,將命運交給佛菩薩。
在這病前、病後的間隙,她把生病了,當作一個觸機,體驗心中不同的心思和看待人生的轉變,寫成一本書──《間隙──寫給受折磨的你》,祈望能給同樣生病的人,在心靈上有所助益。
這本書雖然算是平路的抗癌體驗,但老實說,她對疾病、癌症的敘述、醫療的過程,書寫得並不算多,倒是在間隙之間, 有了重新整頓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罹病之前和之後,世界仿佛裂了一條縫隙,她從裂縫裡看出去,世界已經不一樣了。因此,這本書,倒是寫了很多回顧自己生活態度、寫作生涯、看待人生的體驗,並追尋自己與家人、伴侶、兒女、…等等的情緣,在她豐富、充沛、飽滿感情,並引經論典的文字之下,全書反充滿著哲思、禪學、心裡學、生死學…等等意涵的生命書寫文字,故本書若離開疾病的凶險、不安的敘述,實際上則是一本哲思和生命體會的好散文。
然而,正如平路期許自己這本書也能給生病中或生病後的「倖存者」(醫界對罹癌之後的病者稱呼),能有一些幫助,她在每兩、三篇章之後,都另外有個名叫「功課」的專篇,是把她如何與癌症相處或是在間隙中如何安身立命之道,告訴大家,這些內容,有些是實際的行動,如透過閱讀來療癒身心、透過宗教信仰來撫慰心靈,以及用走路、瑜珈、茶道、花道、靜坐、抄經、看電影…等等作為來減輕焦慮、不安和煩躁。有些則是觀念的灌輸,如轉念不再執著、學習放下,不再與人、與過去比來比去、不再心裡咕噥著:「不是這場病,我會如何、如何…」;平路告訴我們,對生過病的人而言,最珍貴的禮物,就是平常心,要珍惜當下的間隙,因為不確定我們下一刻會怎樣。
做為經常被安慰的病者,平路在書中也希望看待病者,不要以自己的「認為」來安慰病人;如:「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要熬夜嗎?」、「你就是生活不規律才會這樣的」,因為癌症找上誰,並非確切有一定的規律。安慰者對病人最重要的,其實就只是適當的陪伴而已。這是書中唯一對非病者的一個謙微的呼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