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Views
元和宮正殿蘇州碼子管記帳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很難想像沒有阿拉伯數字的古代人如何計帳。北區元和宮廟內三川殿下有一塊道光三十年(一八五0年)的石碑,有了答案。台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碩士謝奇峰為石碑「解碼」,這是古代的記帳法,叫「蘇州碼子」。
這塊石碑記載當時修廟各界捐銀情形,主任委員王炳元表示,有兩大特色:一是貨幣單位「大員」,那是大航海時代通行世界的貨幣,有如現在的美金,比清朝官銀還值錢,由於當時大銃街商行很多,「大員」也是流通貨幣,這可從石碑上的捐款單位多為商行看出端倪。
另一特色是大員以下的小貨幣單位,就以謝奇峰所說的「蘇州碼子」記載。「蘇州碼子」又稱花碼、草碼、商碼,簡稱碼子,是一種曾在民間流行的傳統數字,源於中國蘇州,由中國的算籌演變而來。
中國本身有通行的國字數碼,當時阿拉伯數字尚未引進,蘇州碼容易學習,書寫又極便捷,一串數字能連筆寫出,阿拉伯數字就不行,而且寫法有如珠算,可以配合算盤使用,所以曾經廣泛使用於商業用途,由於舊時餐廳都用毛筆書寫,阿拉伯數字不好看,寫蘇州碼子才能寫出書法美感。但這種數字幾已在大陸絕跡,只罕見港澳地區的舊式茶樓或中藥房,台灣過去的藥房也曾採用,但是至今幾乎已經不見了,所以很多文史學者也看不懂。
「蘇州碼子」是一種十進位制計數系統,記數符號寫成兩行,首行記數值,第二行記量級和計量單位。例如:「〤0〢二」,是「四0二二」,「〤0」下有「十元」兩字,此數值就是四0.二二元,這種計法,現代人看來反而會覺得很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