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世間行踏〉中越會安遊船河

中越古鎮會安入夜之後,秋盆河上的舢舨與河畔古厝燈籠輝映,一副歌舞昇平景象。

文/攝影 王源錕

旅遊世界各地,少不得安排「遊船河」的節目。到「水都」威尼斯必定要搭「貢都拉」,穿梭在運河與拱橋間;到美國尼加拉瀑布非得乘「霧中少女號」,才能感受轟隆水簾的洗禮;到英國劍橋自然要學徐志摩,在如詩如畫的康河撐篙。兩年前在越南中部的古鎮會安,我們又有不同的「遊船河」體驗。

占婆是越南的一個古王國,中國史籍上稱為「林邑國」,國勢曾經非常強盛,首都「僧加補羅」。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這座位於秋盆河口的「獅子之城」,因地利之便發展成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埠,來自中國、日本、荷蘭、印度等地的商人雲集,帶來大量財富與異國文化。到會安從事國際貿易的外國人很多,各國商人聚集在特定區域居住、做生意,形成勢力範圍。會安有座廊橋「來遠橋」,以橋下的小河為界,一邊是日本人區,一邊是華人區。橋的兩端各有一隻猴與狗的雕像,代表這座橋是1593年(猴年)興建,1595年(狗年)完工。「來遠橋」匾額據說是皇帝御筆所題,有「近悅遠來」的含意。

「來遠橋」是日本人興建,所以又稱「日本橋」,但自從日本實施「鎖國」之後,禁止「朱印船」出國貿易,會安就罕見日本人的蹤影,倒是數百年來許多華僑在此經商、安家落戶,留下無數店鋪、深宅大院、廟宇、祠堂,以及凝聚僑民心靈的會館建築,形成越南最古老的華埠。

秋盆河出海口的迦南島,乘簸箕船「遊船河」,新鮮刺激又好玩。

秋盆河發源於越南中部山區,向東流入南海(越南依地理位置稱為「東海」),造就了會安的興盛,但十九世紀秋盆河淤塞,會安的對外貿易功能被峴港取代,逐漸淡出歷史舞台。

199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會安古鎮,雖然已經繁華落盡,卻難以掩蓋昔日的光彩。秋盆河

邊整排漆成赭黃的氣派老房子,彷彿訴說著一篇篇豪商、水手、異鄉人的故事。

會安的步調十分慵懶,逛完老街喝過下午茶,就是到秋盆河「遊船河」的時間。天色漸暗整個會安的大街小巷、商店住家、河畔、舢舨上,到處都掛滿亮晃晃的紙燈籠。這裡成了繽紛的燈籠世界,在各色燈籠烘托下,越夜越美麗。

如果說夜晚會安的燈籠船像遊上元的閨秀,白天迦南島的簸箕船就是逐碧波的村姑。同樣在出海口,迦南島比會安靠海更近些,是個充滿漁鄉風情的小島,要是到會安沒順便去迦南島坐簸箕船,那就太可惜了。

簸箕船是中越會安、峴港沿海一種很特殊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當地漁民捕魚用的小漁船。它用竹片編成半個圓形船身,底部再刷上瀝青或桐油防水,外型圓圓的,所以又稱為竹籃船或「碗公船」。

簸箕船直徑約二公尺,每艘可坐二至三人,圓形的船沒有船頭船尾,也沒有控制方向的舵,當地漁民卻能憑一枝槳,划著船在海上、河面來去自如,令人嘆為觀止!這種傳統的簸箕船現在很少出海捕魚,大多用來賺觀光客的錢。

到迦南島坐簸箕船的遊客不少,在等待的空檔,會安排遊客分批用餐或釣魚、做燈籠、欣賞歌舞表演,一點也不會無聊。輪到我們戴著越南斗笠、穿好救生衣上船,安娘喂!這哪是船?簡直就像遊樂場的旋轉咖啡杯!還鬧不清楚東西南北,我們已被裝進十幾個大「杯」裡,划進迦南島縱橫交錯的水道中。

水道旁種滿水椰子,水椰子的果實有很多瓣,瓣內沒有椰子水,只有椰子肉,據說當地人拿這種椰子肉來製糖。幫我們划船的越南「阿桑」臉上布滿風霜,笑的時候露出兩顆大金牙。

來到一處開闊水面,在水上舞台的熱門音樂伴奏下,幾艘簸箕船開始「尬船」!船夫們將簸箕船當戰鬥陀螺一樣划得團團轉,有些船夫藝高人膽大,故意讓船身高低起伏,一邊船舷都浸入水裡了,坐在上面的遊客驚叫連連,我們團裡一對姊妹花更是嚇得花容失色,死命抓著竹座椅不放。

表演結束掌聲如雷,船夫舀著灌進簸箕船的海水,四面八方簸箕船的船槳,紛紛遞上遊客打賞的小費。越南幣的幣值比較低,我看每筆賞金至少都是一萬元!如果我們的划船「阿桑」也表演一段戰鬥陀螺,或許我會打賞她一張背面印有會安「來遠橋」圖案的鈔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