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護古蹟 水庫淤泥變樂土

興濟宮壁畫維修以修舊如舊為主軸,呈現一九二O年洪華大師的原味,圖右的虎腳即為去掉三層油漆後的釉料原色。(記者陳俊文攝)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今年乾旱,水庫多利用此時清理底部的粘土淤泥,成大土木工程學院博士郭文毅將水庫淤泥改質處理成能夠「吸濕排汗」的樂土,首度被南藝大古物維護研究所李志上領導的修團隊用在修護祀典興濟宮正殿龍虎堵嚴重被壁癌侵蝕的壁畫,這是古蹟修復使用樂土的首例。

祀典興濟宮虎邊壁畫使用成大郭文毅博士(左)研發的樂土修護,負責維修的南藝大總修護師李志上和學生高菁眉(右)大膽首度嚐試,獲得極佳成果。(記者陳俊文攝)

李志上表示,樂土的使用,等於在壁內穿了一件「吸濕排汗」衫,排水又排鹽,經一年測試,已能有效阻絕壁癌復發。

祀典興濟宮正殿龍虎兩側各有一個立體交趾燒壁畫,據廟方表示,此二壁畫於一九二O年代由安平大師洪華所做,但受歲月和水份的侵蝕,壁面生出壁癌有多處膨管,興濟宮決定報修,與門神一併修護併案處理,由李志上所屬的名襄文化事業負責。

為提出科學數據,李志上老師要求學生進行為期一年的含水率測試。(記者陳俊文攝)

總修護師李志上表示,古蹟壁畫修護,漏水問題必需首要解決,接著就是修護材質的選擇,一般都是壁面處理好之後加了一層不透氣的防水漆,時間一久,水份和結晶鹽排不出去,壁癌繼續發生,如此週而環循。

後來,李志上發現郭文毅博士研發的樂土。這種以水庫底層淤泥改質而成的新材料,可吸擋水份並能透氣,可將水份和鹽份排出壁外,但未曾運用於古蹟修護。

李志上先說服廟方多花了十萬元在虎壁進行「開窗」試驗,只用一包兩公斤、售價三百元的樂土在裡層,接著進行長達一年的含水率測試,壁畫堵裡面的水份從百分之二十五掉到個位數,用此數據說服文資處的審查委員。

文襄文化事業壁畫修護師高菁眉表示,廟裡壁畫漏水多來自上面的屋頂,但屋頂都有剪粘等裝飾品不好破壞,這個方法可提供古蹟整修壁癌的參考。北極殿龍側潘春源、潘麗水父子飽受壁癌所苦的壁畫,也建議用樂土進行修護。

發明樂土的郭文毅博士表示,樂土來自南部的水庫淤泥,原是帶負電的粘土,經改質處理後,變成會吸收正電離子、厭水、會呼吸的助性劑,可混合水泥使用,最簡單的比喻是有如人體的皮膚,擋水又透氣。最重要的是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一種可再生利用的環保材質,樂見其用在古蹟修護上,為傳統工藝傳承盡一份心力。

此次興濟宮龍虎堵的壁畫李志上以「修舊如舊」的概念進行修護,早先洪華的交趾燒被後來修護者覆蓋了三層,李志上除整修壁癌,還用最簡單的工法讓洪華的交趾燒能重見江湖,尤其早期使用色彩很古樸的釉料,添增許多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