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釣叟
「再現赤崁『署』光」計畫的前提既然出了問題,則後面的各項設計豈能沒有麻煩?赤崁樓北面的縣署遺址如此,南面與東南面預定興設下沉式博物館的地方亦是如此,發掘出的遺構多屬民居,然而這未必就沒有保留價值,再說,在這片民居遺址之南僅僅百餘公尺之遙,跨越民族路,正有一幢赫赫有名的民居─直轄市定古蹟的「陳世興宅」,即將整修完成。當局理應連結兩者,發揮文資價值。
台南市政府在「再現赤崁『署』光」─赤崁文化園區改造計畫中宣稱,要以現代科技手法與新時代思維,整合跨領域資源,「連結人民與土地的歷史記憶」,穿越在地三百年生活歷史經驗,再現各年代層疊豐富的歷史。由此看來,「陳世興宅」會是一項絕佳的案例。
「陳世興」係墾號名。「陳世興宅」位於民族路二段巷內萬福庵南側,前後三進,有照壁、護龍,是府城開發最早的地區,屬於府城文化核心地帶。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曾營陳登昌氏攜妻兒來台墾殖,第三代陳奇策移居鎮北坊萬福庵畔至今,開枝散葉,傳承已有十二世。
陳登昌族裔開發土地從事養殖,亦有致力仕途者,第二代陳鵬南於一七一九年出為縣學貢生,台廈道梁文煊曾贈匾「貢元」。第三代陳奇典捐任山西汾州府同知,光宗耀祖之餘,一七四五年在府城北郊通往大目降(新化)路邊立了一座墓道碑「誥贈奉政大夫祖考登昌陳先生墓道」,此碑已移往赤崁樓下,面北而立。
就「陳世興宅」建築特色而言,有形者如山牆上可見X、S、T三種不同型式之鐵剪刀,現存燕尾式照牆、穿鬥式架扇、承重牆顏只磚、木架扇內為菅蓁與三合土組構的壁體,及簷口鋪面大尺度的花崗石階等;去年在整修過程中還意外發現,正立面裙堵磚牆為豎向石材且上下錯置,極為罕見;是府城內僅見年代最早,且保存相對完整的閩南式樣大規模合院建築,較諸之前被指定為古蹟的其他大型古厝更具價值,時代長久變遷下展現不同手法與面貌,可作為建築史活教材。
將「陳世興宅」放到赤崁文化園區範圍來看,周遭都市街道紋理,基本上變化不大,甚且南側巷道稱為「陳厝巷」,見證此宅清代以來在當地居民心目中的地位。「陳世興宅」的修復利用,補足園區民間角色,彰顯三百年來民間家族對台灣社會與開發活動之功,可使文化園區的意義更加完整。
值得指出的是,乾隆年間台灣知縣魯鼎梅得以將縣署遷來赤崁樓北側,就曾獲第三代陳奇烈資助;連同赤崁樓下之陳登昌墓道碑,構成一組可供述說故事的古蹟文物。也因此,市府也應將位在新化羊林里的陳氏開台祖陳登昌墓指定為古蹟,因為陳登昌上刻地望「曾營」之墓碑,為康熙三十八年原物,至今未有變動,墓前還有花崗岩福神、龍神及石筆,大致保存完整。
如能將陳世興宅、陳登昌墓及其墓道碑三者連成一氣,將可述說許多動人的歷史故事,加上赤崁街一帶前清進士施瓊芳故宅、尚在整修的石精臼市定古蹟廣安宮等景點,遊客對三百年來台灣府城精采的歷史發展也可有更多理解。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