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View
〈 全球探索 〉朱立倫回鍋黨主席 面臨4大挑戰
余元傑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選舉揭曉,三十七萬擁有投票權的黨員,有五成投票,結果由前黨主席朱立倫以近四成六的得票率再擔重任。這場台灣最大在野黨黨魁的改選,究竟對兩岸關係走向會有什麼影響?選舉過程中,候選人之一的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聲勢直逼朱立倫,最後以得票率三成二六居次,又代表了什麼意涵?
二十六日,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發出賀電,重申「九二共識」與「反台獨」,並表示期望國、共兩黨在共同的政治基礎上合作。朱立倫由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發出回電、並以黨主席當選人身分回復表示,兩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深盼今後兩黨在「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基礎上,求同尊異,增進互信融合,加強交流合作。
國民黨親美和中 不畏貼標籤
國、共兩黨的電文是破冰的起點。因為,現任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在去年主席補選時,中國共產黨並未循往例發出賀電,事實上,國、共兩黨在這一年多來,因為內外因素影響國共平台機制幾乎停擺。習近平的賀電、朱立倫的回電,是國共關係回溫的破冰基礎。
美中對抗的結構下,執政的民進黨走鮮明的「親美」路線,對中國大陸採取敵對的「去中」、「反中」政策。從朱立倫選舉及當選後談話來看,國民黨「親美」、「和中」已經定調。換言之,藍、綠對「親美」是一致,最大的差異仍在綠營「反中」、藍營「和中」。
朱立倫說,他會在上任第一天開始籌備國民黨駐美代表處;另一方面他對兩岸政策,有兩次重要講話:一次是二十五日當選後提到「國民黨在兩岸路線上絕不會變成小綠,畏懼民進黨貼標籤,會重建兩岸溝通平台管道,依照黨綱、黨章,先從社會力的交流啟動。」另一次是二十六日受訪表示「秉持著我們黨章黨綱的規範,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我們希望在求同存異之外,將來能進一步求同尊異。」
其實,國民黨目前並非執政黨,客觀形勢上,對美關係與兩岸政策都缺乏實質話語權。民進黨執政緊抓住「親美」路線,沒有「和中」,也因此使得兩岸關係變得緊張。國民黨「親美」的同時還要「和中」,但要如何論述?如何說服台灣人民相信「和中」對台灣有利?特別是年輕世代對兩岸關係「一邊一國」的認定,以及民進黨把「和中」操作當成「投降派」,又要如何去改變?這是國民黨長期的重要工作,如果不能翻轉,只有長期在野的準備。
罷免與公投將屆 檢驗民進黨
前瞻兩岸關係之前,綜觀外部環境,美中對抗結構繼續存在,非台灣片面所能撼動,但內部則有兩個指標看點:
其一,今年底前透過罷免與公投,對民進黨進行信任度檢驗。十月二十三日有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罷免,十二月十八日的四大公投(反萊豬進口、珍愛藻礁、核四商轉、公投綁大選),國民黨要藉罷免案、公投案,對民進黨發動不信任投票。
其二,明年底縣市長與地方民代選舉,這是對國民黨支持度的檢驗。國民黨必須打贏二0二二選舉,二0二四年才有機會重返執政。換言之,若贏不了明年地方選舉,二0二四大選也不必奢望,國民黨只能繼續杵在在野黨的位置談兩岸政策,意義已經不大。
總統大選是聚焦於主權與兩岸關係的高政治張力選舉,但縣市長地方選舉,比重仍偏向經濟、民生議題。明年的地方選舉過程,雖與兩岸關係連結不大,但藍綠勝負成敗,卻是兩岸關係未來走向何方的重要轉捩點。國民黨能否在「九二共識」、「反台獨」的戰略模糊中,凸顯經濟、防疫、民生等議題,與民進黨對決,應該是重要的勝負關鍵。
團結地方力量 考驗整合能力
國民黨目前面臨的挑戰有四:第一,弭平黨內歧見。此次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張亞中聲勢崛起,反映黨內、基層有相當程度的比例支持其理念、作風。但是持平而論,張亞中的兩岸「統合」理論,提出已逾十年,仍處於學者論述,並沒有成為政黨的政策主張。朱立倫兩岸政策回到「九二共識」、「反台獨」,定調「和中」,如何安撫、協調黨內各路人馬及其粉絲,是挑戰之一。
第二,整合黨內資源。朱立倫已表示,將與十四位藍營縣市長、十九位縣市議會正副議長、三十八席立委團結在一起對抗民進黨。目前在野的國民黨,黨產又被凍結,全黨的主要政治資源、影響力都集中在十四個地方執政縣市,也考驗了朱立倫這位在野黨魁有無折衝、整合、協調能力,團結地方力量與民進黨對決。
第三,黨員結構與社會落差。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張亞中聲勢飆高,激化黃復興黨部與地方黨部的大動員,反映出與社會民意及基本調性出現落差現象。歸結其原因,與國民黨黨員同質性高的結構有很大關係。國民黨如何吸納社會多元與不同世代的參與,不被極化政治所操作,這是朱立倫在黨的體質結構改革上的重要挑戰。
兩岸互動 從社會力交流啟動
特別是,國民黨長期被詬病缺乏青年政策。這從立法委員、縣市議員的年齡層普遍偏高,都凸顯了世代斷層、人才斷層的窘態。再者,中央或地方執政時期,行政與黨務系統缺乏人才相互交流養成的管道,也凸顯了黨內人才培育的僵固,都亟待改革。
第四,國民黨及執政縣市的兩岸交流。朱立倫說,兩岸交流要「先從社會力的交流啟動」,意即從民間、台商做起。但是,民進黨政府早已設下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從法律面箍制兩岸交流,並已出現寒蟬效應。現在,地方政府的兩岸的經貿交流、農產貿易都受到直接與間接的影響。
今年以來,繼鳳梨之後,釋迦、蓮霧都傳出生物安全的檢疫問題而遭大陸禁運。其實,台灣自兩岸簽訂ECFA以來,享有大陸對台的農漁產貿易「讓利」,民進黨對大陸的敵意持續下去,最後只有走到ECFA被廢的地步。藍營執政縣市如何回歸兩岸農產安全檢疫,貨暢其流,才能相對凸顯「和中」有利於台灣農漁及經貿發展。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余元傑口述,記者趙家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