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年來在風濕免疫疾病治療的進展下,有不少生物製劑問世。然而,北榮團隊8日表示,最新研究發現,接受生物治療的同時可能也會導致免疫力下降,進而恐引發B肝復發風險;即使在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可能發生B型肝炎表面抗原從陰性轉變為陽性並產生肝炎發作。
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所領導的B型肝炎研究團隊,過去曾發現莫須瘤(一種B細胞抑制劑)治療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仍有很高的B肝復陽風險。
近期北榮胃腸肝膽科及風濕免疫科共同發表1937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接受各類型免疫抑制劑治療長期追蹤結果,發現除了莫須瘤具有最高的B肝復陽風險,恩瑞舒(一種CTLA-4融合蛋白,可以讓免疫T細胞活化剎車)也具有B肝復陽風險。
另,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病人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帶有B型肝炎表面抗體,在治療中仍可能產生抗體消失與B肝復發。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風濕免疫學頂尖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北榮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陳明翰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常需接受長期免疫抑制治療,以控制疾病進程,減少關節破壞。近年來研究發現施打生物製劑可能影響人體對抗B肝病毒的能力。在長時間的免疫制劑治療下,可能使B型肝炎發作。
北榮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提醒,台灣B型肝炎盛行率高,在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前,務必幫病人檢測B肝抗原與抗體,即使是B型肝炎痊癒的患者也不可輕忽。在免疫抑制劑治療過程中,除了定期檢驗肝指數、黃疸指數,也需追蹤B肝表面抗原與抗體。
他也提到,若接受高強度的免疫抑制劑治療,像是莫須瘤與恩瑞舒,因B肝復發率高,也需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
健保在今年3月1日起,擴大B肝抗病毒用藥之給付,包含B肝表面抗原陽性患者使用莫須瘤或長期高劑量類固醇,或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後產生B型肝炎發作者,都可給予B肝抗病毒治療。針對B肝高復發風險病人預防性使用抗病毒藥物,對於中低復發風險病人定期監測,若B肝發作及時給予抗病毒治療,才能確保B肝病人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安全性。